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紧抓“五核心”立足“五基本”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时间:2019-09-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杨金生 王莹莹

  传承研究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继承中医药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证诊疗技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进而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

  近年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备受重视,目前已建成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0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956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64个,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医药师承研究模式初步形成。

  可以看出,国家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规范中医传承工作,并对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制定明确的任务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跟师出诊、病案管理、科研基金、继续教育、学术论文、出版著作、新药研发等,从而使名医传承工作将统一规范和工作室建设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自2007年以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率先开展著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先后承担了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第一批著名中医药专家研究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研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程莘农传承工作室建设、中国科协程莘农院士名医传承研究、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作室、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研究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和学术思想集粹研究等项目。

  通过对中医传承研究过程的归纳和回顾,笔者所在的工作室立足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依据,如包括医源、医道、医理、医术、医德五大核心内容和医案、医脉、医绩、医言、医评整理研究五大基本内容的十个模块,总结了有效经验,以期在当前传承中医药的热潮下,为有效开展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传扬五大核心思想

  探索医源:中医学是一门“一源多流”的学科,名家成才之路大多是掌握最基本的中医药经典理论知识、使用优秀的中医治疗方法技术并将当时社会发展的中医文化元素蕴含其中。因此,通过分析名家的成才之路,归纳名家的学术源流,对其学术流派进行梳理,有助于传承人在中医传承过程中追本溯源,挖掘和继承中医经验成果;有助于加深传承人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培养纯正的中医思维,夯实传统的中医理念,坚定走中医之路的信心。目前,中医药行业的64个国家级学术流派,已经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分科、不同技术等特色与优势,增加了传承人对中医药的归属感。

  以国医大师程莘农为例,他从儒医到院士,成才之路除自身热爱及不懈追求之外,还与他从6岁开始熟读人文、医学经典,16岁拜师温病大家陆慕韩临证学习,之后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班接受院校教育有关,并因此成为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传承人。

  澄江针灸学派是以承淡安先生为创始人,以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等众多学术传人为追随者共同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因此,通过探讨澄江针灸学派的学术源流和学术特色,有助于传承人更好地理解程莘农学术源流和学术特色,对程莘农有一个客观、立体的认识,从而实现“从根本上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医道:医道即中医思维,是中医认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命过程的思想意识。中医思维的主要内涵是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天人合一、形神统一,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和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下,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中医药学习讲求“悟道”“明理”。中医名家是娴熟运用中医思维的模范者、实践者,因此,挖掘名家本原的、创造性的中医思维方式,继承学习,有助于提高在“中医科学化”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即学会用中华文化的思维认识生命、用中医药的知识判断健康、用中医药的技术治疗疾病,从而提高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力。

  如清代吴鞠通在全面研究上迄《素问》、张仲景,下至吴有性、叶天士的相关学说后,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结合清代南方地区的社会历史原因,提出将温病分为上焦(肺与心)、中焦(胃与脾)、下焦(肝与肾)三个阶段,即所谓“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既继承了中医学经典的脏腑辨证思维模式,又创新开展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体系,使医道在自然、社会、人文等变化中赋予“源头活水”,彰显“道法自然”。

  发微医理:医理,即医学理论,是中医学所依靠的医学道理或理论。传承医理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医药经典理论,也包括继承老中医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学术思想是指在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对中医学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问题,经过理性思考总结而形成的学术观点、见解或学术理论。中医学术思想重在对方药运用有指导作用的理法,理法只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亦即有了系统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才能称得上学术思想。

  创新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发展的“灵魂”,体现了中医学与时俱进的实用特点。如历代医家关于中风病的研究,其病名、病因、辨证、方药、康复等各方面都有沿革,治疗方法上,也从祛外风、熄内风到活血化瘀、通腑化痰、醒神开窍等不断变迁。有关中风病的医理阐述,不断深入且更加接近临床实际。

  创新医术:传承医术即指继承名老中医行之有效、被大众接受和公认的临床疾病诊治经验,即实用医疗技术,如祖传中医药验方、单方、外用膏药等,针灸的特殊穴位,针刺手法,推拿按摩技巧和接骨手法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经验和技术等。如王永炎的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陈可冀的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程莘农“三才针法”、贺普仁的针灸“三通法”、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等。

  弘扬医德:医德是中医文化之精髓,体现在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情感、职业品行及医疗水平等人文医学文化方面。名老中医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师和“大医精诚”的典范,其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和敬业精神,也是必须传承和学习的内容。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强调大医首先必须“大慈仁心”,然后才是“术精诚朴”。

  王永炎院士强调:“中医研究无论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需要把握好概念特征,首先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医德’理念重塑医德伦理,鼓励学人为团队修身,为事业出力的良好作风、学风与文风。”要求传承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中医强调“以德载术,以术宏德”,系统整理提炼名家的医德文化,对后学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激励等作用,有助于中医药传承发展,也有助于让传承成果在纯正的文化氛围中得以体现。

整理五大基本内容

  挖掘医案:中医医案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也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重要载体,是中医学存世传扬的一个重要特色。研学医案是传承人习得名家学术经验的基本途径,对医案的研究和挖掘在传承研究中一直备受重视。历代有将医家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如《王肯堂医案》《丁甘仁医案》;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通过病案整理可以从实践中领悟名老中医辨证思路、治法方药的精华,进而梳理、提炼、总结学术思想。

  目前,医案整理已由过去的人工病案分析逐渐转变为通过信息采集平台、数据挖掘手段,分析用药用穴规律、药物配伍规则、核心处方等方式,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证型治法等方面的规律,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借鉴的学术经验。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疗效所需的现代检查证据,医院电子化病案的使用和集成,要求医家对疾病诊断、辨证用药、技术选择、疗效评价等方面更加客观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这也为中医医案的传承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对于医案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医案整理形成的用药、用穴经验,还需要开展基于医案的名家诊疗经验差异性研究,并与院校教材、或与标准规范等技术的疗效进行对比,以客观评价著名医家诊疗经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梳理医脉:传承,即传递、接续、承接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传授与继承。传授: 把学问、技艺教给别人。继承: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传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传承”包含着“授”和“受”两个方面,即“医脉”。

  梳理医脉,明确名家传承脉络及代表人物(授)、及其继承人与传承人(受),有助于逐渐形成新的具有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的学术流派。因为创新而独特的学术思想、稳定的传承模式和人才梯队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鉴定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时,只有继承和传扬流派的学术思想,认同并实践专家的医理医术,才能认定为传承人。如所从事的职业学科、发表的学术文章或编撰的学术著作与著名中医药专家必须达到一定的内在关联度,是其学术思想的继承者、研究者和传扬者,如裘沛然编著的《中医各家学说》,系统阐述了伤寒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著名医家的传承脉络和学术思想,让研究者一目了然。

  总结医绩:医绩,顾名思义,即医学成就和学术贡献,指名家在自己熟悉的某一领域,深入钻研,深入探讨,对某一科学难题给出了正确解答,解决了难题,或对某一个课题,有重大发现,或者重大推进,有了公认的重大理论,或实践的发现与贡献。

  医学成就和学术贡献是医道、医理、医术的升华。通过对医学成就和学术贡献的整理,有助于进一步提炼名家的中医思维和学术思想,把握其认知方式。学术贡献的整理,应该客观、务实,在历史的语境下理解名家的医绩。如技术标准的制定、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是否被社会认可并推广应用;政府特殊津贴、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否在行业发挥引领作用。

  凝练医言:言,即言论、言辞、政令、誓言、建议等。传承研究中,医学论文、著作、序言、建言献策等是名家学术思想的直接载体,是专家留给后世的文献资料,也是传承研究的基础资料。整理名家的医言资料,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是传承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如《程莘农院士文集》《国医大师程莘农学术思想传承实录》,就是我们对程莘农院士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

  宣传医评:医评即学术评议或行业评价,包括医德、医术评价、报道宣传等。行业评价的整理,有助于客观评价名家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通过论文、著作等学术影响力的定量评价,以及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名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被推广应用情况,客观真实评价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国家政府层面如院士、国医大师、教学名师、杰出青年、岐黄学者等评审材料,行业学会层面如中青年杰出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等表彰公示资料,客观真实地评价著名中医药专家的社会知名度。

  目前,著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不同传承研究中的成果很难共享,总结的名家经验也没有获得大规模推广应用。如何将这些经验总结整理成客观化易于基层医生操作的知识体系并将传承成果共享、推广及应用显得尤为至关重要。十个模块的初步确立,必将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创新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规范化模式。(杨金生 王莹莹)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