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头条

近年来,上海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点的中医药发展模式——

贡献振兴中医的“沪上良方”

时间:2019-11-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徐婧

  2016年7月的一个午后,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内科医生吴家良的诊室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的资深西医专家。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管平滑肌瘤(LAM病)这种罕见病寻求合作方案。一家综合实力强劲的西医医院与一家二级中医医院在疑难疾病治疗上的“牵手”一时引起行业热议。

  这两家医院的合作,折射出上海正全力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发展理念。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上海市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分享了该市发展中医的经验。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将其称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上海智慧”。

  “上海智慧”是怎样形成的?“三张方”是关键。

方一:扶正

中医姓“中”保证中医传承力

  如果去上海的街头走一走,你会发现这里的中医都有自己的“粉丝团”。老上海人像交流密码一样,交换着他们对各个中医流派的评价——得了疮疡、皮肤病去看顾氏外科,骨折了要看石氏伤科,生育有问题要去找朱氏妇科,孩子身体不好可以试试徐氏儿科,针灸要去陆氏针灸,还有丁氏内科、张氏内科……上海人如数家珍。

  在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传统的中医药却很受欢迎。如此浓厚的“信中医、爱中医”的氛围,得益于上海市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出的第一张方——扶正。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介绍,近年来,上海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2001年,为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学术特色,上海率全国之先,探索以“名中医工作室”的形式总结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当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成立全国第一批名中医工作室。

  龙华医院名中医工作室集病房、门诊、讲座、传授于一体,用录像、录音、数据库等不同形式记录名老中医诊疗过程和经验,在顾氏外科、徐氏儿科、蔡氏女科等特色流派技术项目上形成了研究基地。如今,在龙华医院活跃的学术群体,大多在名中医工作室锤炼学习过,他们都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带头人。

  为做好中医传承,2013年上海又启动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通过遴选,一批中医临床一线的骨干医生重新走进课堂,集中学习,融汇“古义新知”。他们不仅以新的视角解读中医四大经典,把握中医精髓、重塑中医思维,还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增进对中医学的领悟能力。

  路子走对了,步子才能迈得又快又稳。2018年,上海市印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再次强调要“传承弘扬海派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中医药发展道路规划了方向。

方二:益气

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力

  “基层百姓需要中医,基层医疗机构呼唤中医。”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陈丽敏的这番话,说进了很多上海基层中医人的心坎里。

  针对基层中医药的发展,上海开出了第二张方——益气。益气是中医采用的一种补益气虚的治病方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需求,这是上海中医药事业需要“补益”的短板。

  近年来,上海市将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涌现出了许多鲜活的案例。以长宁区为例,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的“棍棒操防治中风后肩关节活动障碍”、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督脉灸联合耳穴贴法治疗失眠”等,入选全市推广的24项中医适宜技术。这些适宜技术已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指导,在全市数十家社区普及,真正让居民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实效与魅力。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岁的殷泽敏经过针灸治疗,缓解了化疗后的不适症状,她还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荐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现在殷泽敏全家都成了社区中医的“自来水”(网络用语,指一群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去义务宣传某项活动的粉丝团体别名)。

  对于上海市的居民来说,中医入驻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也让他们感到很贴心。

  在家中,每天早晨起床时,照照镜子就能从面部颜色、光泽,舌苔变化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随身佩戴的手环已经将手腕处测得的脉象转换为健康数据,传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若是出现面色晦暗、苔厚、脉象无力等情况,显示身体的超负荷运作状态,社区中医医生便会远程及时干预。

  家住虹桥小区的孙爷爷中风后行动不便,签约家庭医生让他能及时接受到中医诊疗。他说:“现在在家里就可以接受针灸等服务,真是太方便了。”

  为解决区域内医疗机构缺乏中医临床药师,患者配取中药难等问题,上海市黄浦区搭建了中药药事服务平台和“中药云”,各医疗机构共享云上虚拟中药房和智能中医处方系统,有效提升了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张怀琼介绍,上海市坚持全面推进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服务,逐步探索将有效的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7年,65岁以上老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目标人群覆盖率超过50%,

  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经在基层悄然形成。

方三:调和

中西医协同激活中医创新力

  在瑞金医院的专家找到吴家良之前,他已经在中医治疗LAM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吴家良深知,中医与西医间的对话与融合,为中医药特色优势带来更大发展空间,更激发了中西医协同的积极性。中西医之前的合作,正是上海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开出的第三张方——调和。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中医理论与西医技术深度融合,在肿瘤治疗领域已卓见成效。作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便是典型。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清胰化积方”已被证实对提升胰腺癌患者生存率有益。

  在上海不少公立医院的中医科,长廊上布置着常见中草药与经络穴位介绍,排队等候看病的患者时常驻足观看,其中不乏青年人。除了预防保健外,西医疑难疾病的中医介入机制也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如术后腹腔包块、孕期重症湿疹、剖宫产后感染、慢性盆腔炎、脑卒中偏瘫等疾病,都在中西医的联合治疗下得到康复。

  在一些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已主动将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纳入医院临床诊疗指南。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共同开展难治性乳腺癌临床诊疗;瑞金医院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共同开展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上海便已产生了中西医汇通学派。而今天,在这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中西医协同发展正成为它新的亮点。(徐婧)

(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