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建会四十年剪影

学会坚守初心 践行担当使命

时间:2019-12-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章关春 方敏娟 楼彦

  

“浙派中医”宣传巡讲活动走进嘉兴南湖。

  国医大师、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顾问葛琳仪。

  首期《中医报》出版,崔月犁部长发来发刊辞。

  2008年,侣山堂遗址在杭州吴山重修。

  浙江省首批“浙产名药”授牌仪式。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从陈过、何任、杨继荪、潘澄濂等老一辈学会奠基人开始,一代又一代浙江中医人为繁荣浙江中医药事业发展竖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1979年11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薛驹、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前身)副会长吕炳奎出席浙江中医学术会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正式成立。

  1984年,分会与原浙江中医学院联办《中医报》,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评价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专为中医办的报纸。这一年,分会与省中医药研究院联合出版《医林荟萃》七辑。同年,以何任会长发起,上演了当代中医发展史上著名的“十老上书”,呈书国务院总理,恳切希望中央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198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告成立。

  1985年,分会更名“浙江省中医学会”, 1999年更名“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如今,学会设53个专科分会,建立起党的工作小组和党支部,加强学会秘书处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学会内刊《浙江名中医》《学会中医》也颇受青睐。

  进入新世纪,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由张承烈任理事长。学会四、五、六届理事会抓住机遇开创新局面,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年度先进中医药学会”和省科协“年度先进学会”。出版了《钱塘医派》《浙江名医验方墨迹》。2008年,经学会积极倡议和参与,侣山堂遗址在杭州吴山重修,弘扬“浙派中医·钱塘医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学会工作“规定动作规范做,自选动作创新做”,激活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和亲和力,促进产学研、科教研的整合,取得了新成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被省民政厅、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5A级社会组织”“全国先进中医药学会”。学会各项活动亮点迭出。

  铸就学术名片“浙派中医”

  2017年7月1日,适逢中医药法正式施行,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在第六届“之江中医药论坛”上发布。今后,浙江中医学术流派综合称谓为“浙派中医”。时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表示,此举唱响了精准浙江传统医学流派的主旋律,对浙江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命名“浙派中医”是在前期整理汇集浙江中医药传承千百年的十大医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学会成立课题组,历时一年半,经反复论证后由学会理事会会长会议表决通过。

  2017年下半年,学会开展了历时175天的“浙派中医”大宣传,在全省各地市举办10场大巡讲,并由名中医专家组成巡讲团在各地开设了53场专题讲座。十地巡讲,每地轰动,促使浙江全省中医药人员对老祖宗留下的浙江中医药宝库明明白白。原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分管中医的副主任徐润龙在“浙派中医”巡讲活动总结会的讲话中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得“浙派中医”这面大旗高高飘扬。

  为推进“浙派中医”向国内外亮相,《中国中医药报》新闻版刊发相关消息10余篇。《浙江日报》也作大量报道。学会还在泰国、意大利、匈牙利等地宣传“浙派中医”。

  打造中医药学术活动品牌

  针对现在好多年轻中医往往对大学所学的和临床所遇的碰撞不出火花,不能很好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问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坚持把“学经典、做临床”列入学会学术活动的重头戏,为全省中医临床医师搭建“学用中医药经典继教平台”。

  2012年至2019年,学会连续举办了八届以“中医药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学习班。

  业内人士指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连续举办“学经典、做临床”活动,已成为学会最具影响力、最受全省中医临床人员欢迎的学术活动。参会学员从第一年100余名,增加到近期500余人到会。

  学会“学经典、做临床”第六届办班,还联合《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特别开设“浙江中医药新闻直播间”,让社会和广大中医药人员了解“学经典、做临床”的重要意义。第七、八届办班,紧紧围绕“中医学术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发展中医经典”这一主题,组织浙江省国医名师齐聚为全省中青年临床中医骨干集中授课,力推培养具有中医经典思维和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中医人。

  同时,学会和各专科分会秉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推动“中医中药中国行”落地

  近年来,学会按照国家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统一部署,连年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3年来,学会在全省各地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活动353场,其中举办中医药科普主题活动23场,“中医药科普大讲堂”130场,开展义诊、咨询服务39场,受益达19万余人次。

  2018年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之际,学会在杭州运河文化广场承办“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你我他’”大型主题活动,内容有:中医也有“戏”,让民众了解“浙派中医”和国医名师风采;看浙江中医药改革发展成果,了解“浙派中医”和新“浙八味”;互动参与中医药养生保健,现场提供义诊和咨询;赠送中医药科普资料和保健用品。接着,学会引领全省各地市中医药学(协)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并以“生活处处有中医”为题组织中医药知识竞赛;以“引领健康生活”为题征集推广中医药文创产品;开展“悦读中医、健康中国”活动;助力推进《中医药与健康》小学教材进课堂;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巡讲养生保健知识。

  2019年5月,学会启动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百场巡讲,为此组织了巡讲团讲师培训和考核,进行公民养生宣讲100余场,把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药养生方法传递给广大民众。

  学会推出“中医中药中国行”落地的实招多多:开展优秀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作品评选;开展“中医好感悟、好声音、好视频、好漫画”评选;举办《多媒体视角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开启浙江缙云“南方黄帝养生文化”系列活动和浙籍医家文化传承研讨。

  创建中医药服务产业驿站

  2016年起,学会经省科协立项,首创“缙云县国医馆”创新驿站,至今,已在缙云县中医院、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兰溪市中医院、开化县中医院相继创建4个中医药服务产业驿站。

  学会与各县(市)正式签约,秉持以“传承国粹、发展中医、维护健康”为使命,充分发挥学会各路专家团队优势,为驿站运行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院方主抓、学会主角、专家主力”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对4家增挂创建中医药服务产业驿站的县(市)医疗机构,切实帮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学会共下派中医药专家324人次,开展坐门诊、进病房诊疗和带教;举办县域中医药基层培训36期,包括“中医药外治法” “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规范诊疗”和“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培训”。

  学会与缙云县中医院的“中医药服务产业创新驿站”,其主要成果是为该院发展作调研、当参谋、牵红线,争取当地政府改善中医院办院条件,通过育人才传技术创建特色专科专病,助推缙云县中医院打赢医疗业务翻身仗。2018年,该院业务量比3年前翻了一番。

  2018年6月,学会与山区开化县中医院共建“创新驿站”,从此满足了开化县对优质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学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定期轮流到开化县中医院坐诊和带教,全面开展“西学中”、“护学中”、中青年中医师培优等,促进开化县中医院业务持续增长,2019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比增长28.15%。

  创新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

  学会在永康市中医院推行“中医药互联网+师承”教育的试点,创新了名医授课,跟师习医和互联网传承相结合的中医带徒全新模式,重点培养医疗技术骨干。

  2015年4月,学会签约授牌永康市中医院为“中医药互联网+师承”教育模式共建单位,建立了为期3年的共建关系,学会为该院定期举办名中医学术经验讲座,开设专家门诊,利用“互联网+师承”结对指导和帮助提升中医院业务骨干技术能力。

  这一“中医药互联网+师承”教育模式,已在浙江逐渐推广。

  具有西医高级职称的中医院领导参加“西学中”高级培训,这在全国开了先河。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这一“西学中”高级培训班,68名学员经两年的培训与跟师学习,已成为中西医汇通、集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西学中”学会组织——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西学中”研究分会,旨在为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新路子。

  “社会人士”学中医,这在全国也是首例。2019年春节前夕,学会举行“社会人士学中医拜师仪式”,学员为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退休领导干部及资深媒体记者;弟子的师父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专家。“社会人士学中医”经过法律公证,学期5年,期满考核合格后可按有关法规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核注册。

  着力破解县级中医医院发展难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一直关注县域中医药事业“龙头”建设。2012年,学会组织调研组,遴选并实地调研发展相对滞后的14家县级中医医院;连续5年对全省公立县级中医医院发展情况跟踪调研。调查表明,浙江“二甲”以上县中医医院占比,居全国前列,但仍有10%左右的县未能对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建设一碗水端平。就此向省有关部门递送《调查报告》。

  调查列举某县中医医院建设被称“画饼医院”。该县(市)并非对卫生不重视,新建了上档次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而姓“中”的医院几十年原地不动,长期在场所狭窄、房屋陈旧的医疗环境中接待病人。该县早就设计了中医医院基建规划图挂在门口,多年来未落实。《报告》还披露某县(市)中医医院的门诊和住院分隔在车来人往的马路两旁,被称为“马路医院”;有的县中医医院深居小弄堂被称为“弄堂医院”。调查认为,经济问题并不是制约这些县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少数县领导对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的认识不到位。调查指出,浙江省级政府层面高度重视中医药,全省多数县(市)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预期达标,但发展不平衡,少数县(市)举办医院厚“西”薄“中”的问题亟待解决,必须打通县级中医医院发展最后一公里。

  学会提交的县级中医医院调研和相关政策建议,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每个县建设好一所中医院”被写入政府工作文件。学会的这一调研被列入浙江省科协优秀决策咨询成果。现在,那家“画饼医院”即将建成全新的现代化中医医院;那家“马路医院”移地新建。学会将继续开展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现状和瓶颈调研,当好政府参谋。

  力推中药质量和产业提升

  为强化中医药人员辨药、识药、用药能力,确保用药安全高效,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具体承办的“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鉴别全国大赛,至2018年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中药协会向浙江桐庐县授予“桐君堂杯中药材真伪鉴别全国大赛永久性落户基地”牌匾。

  浙江是我国十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该省在巩固老“浙八味”传统优势基础上,2018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积极参与该省经信委等7部门联合评选,评选出覆盆子、灵芝等“新浙八味”。

  正如“浙派中医”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浙产中药在全国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为使浙产名药引领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学会与相关医药行业组织开展“浙产名药”中成药评选和饮片评选,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宣传推介的首批“浙产名药”中成药13个品种、中药饮片10个品种。5月19日,还在浙江武义县“寿仙谷药业”召开“浙产名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大会,会上,由中国中药协会授予的“浙产名药永久性会址”牌匾,喜落养生福地武义县。

  记者了解到,浙江评选“浙产名药”品种设置的门槛很高,学会为此专设“浙产名药宣传推介办公室”,坚持严格的标准、公平的程序、公正的筛选、权威的认定,精选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种予以公示后确定。中国中药协会领导对此次浙产名药评选推介的评价是:正是时候,意义重大。

  深入调研百岁老人“长寿经”

  2013年,学会启动“浙江省百岁老人长寿因素调研活动”,历时4年,共调查255位百岁老人。目的是研究并探索百岁老人的健康长寿因素,追寻延长人类寿命,延缓衰老过程的生活轨迹和经验,找出生命延长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调研除了深入挖掘百岁老人的生活经历、养生之道、生活智慧、家庭和社会关爱等,专家们都细心地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和医疗咨询服务,详细了解他们的日常作息和用药情况,以及家庭遗传等个人信息,还为其送上慰问品。学会还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百岁老人生物学特征的研究,探索百岁老人长寿的形成要素,分析百岁老人的“长寿密码”,为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基础翔实的数据支持。

  对百岁老人的调研活动是为更好弘扬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聆听寿星故事,记录寿星生活,探寻长寿之道,其意义非凡。学会调研组成员一再嘱咐老人的家人及辖区责任医生,要把老人照顾好,让老人们在快乐祥和的氛围中颐养天年。

  调研发现,纵观百岁老人的生活习性,并非全然依照理想中所谓的“养生理念”。可是,虽然他们性格不一、爱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幸福生活:儿孙满堂,晚辈孝顺,体无大病,乐观开朗。

  学会对本次百岁老人的调研已进行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报告指出,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有各的活法,没有一个定律,但《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一些关键词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在百岁老人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也许正是人们所期望的健康长寿之道。

  抢救呵护民间中医药种子

  2013年起历时3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由学会主要负责人领衔的“浙江民间郎中调查团队”,走访全省11个地市城乡、山区和海岛共118位散落各地的民间土郎中,从中选取47名,以写实的手法纪录他们的一技之长及工作和生活,于2016年12月形成《寻访浙江民间郎中》一书正式出版,《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浙江日报》等进行了跟踪报道。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开展以收集散在民间中医药诊疗技术为主题的“寻访民间郎中”专项调查,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级中医药机构和省财政厅积极支持。学会调查团成员排除种种困难,把遍布浙江各地的一个个质朴自然、土生土长并有故事的土郎中,以写实的手法逐个记录了下来。

  调查显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身怀绝活的民间郎中正逐渐消亡。调查认为,民间中医药的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如“无证行医”的民间郎中游离在体制之外,行走在法律边缘,他们期盼一个名正言顺的行医身份,并希望切实解决“无证”使用草药问题。

  此外,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组织实施《民间特色医药技术收集方案》,采取全面调查和重点线索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由学会秘书处联系各市级中医药学(协)会、团体会员单位和各专科分会落实《方案》要求,学会于2013年12月汇总并整理所收集的民间特色医药技术。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的“寻访民间郎中调查”和“民间特色医药技术收集”,其做法和成果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推广妇幼“无中医不保健”

  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直接指导和帮扶下,培育出妇幼领域“无中医不保健”东阳模式。

  东阳市妇幼保健院原先为纯西医保健。转折发生在2011年后,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指导该院确立“中西医并重”办院理念,把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作为妇幼保健院人才建设的重点之一,促使该院创办“国医馆”,全院各主要临床科室都配备中医医师。

  妇保方面,形成婚检和青春期、围产期、更年期妇女中医药保健链条式服务;专设“中医养胎保胎中心”“温馨月子中心”等,提供妇女保健全程“套餐式”中医药调养。儿保方面,推出名为“中医护苗”系列行动。儿科以不吃药、不打针的中医“自然疗法”为主。小儿推拿科已是浙江首家省级小儿推拿重点建设学科。“中医护苗”服务还延伸至院外,该院创编幼儿益智、预防感冒、健胃消食等“护苗”保健操已在东阳城乡托幼机构普遍推广。

  2015年,《中国中医药报》头版头条发表《东阳妇幼保健院:无中医不保健》的长篇通讯和相关评论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分管中医和妇幼保健的主要领导给予很高评价,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妇幼保健“东阳模式”,浙江省卫生计生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先后召开现场推广会。

  据统计,全国有30个省(市、区)800多家妇幼保健机构共3200多人前往参观学习“东阳模式”。东阳妇幼保健院面向全国举办了“无中医不保健”专修班27期,“无中医不保健”已在全国不少妇幼保健机构推广,已在浙江遍地开花。

  砥砺四十载,追梦新时代。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将坚持“学会不忘初心,践行但当使命”,为浙江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持续奋斗,永远在路上。(章关春 方敏娟 楼彦)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