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2019年,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贮藏与包装岗位科学家团队调研了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色达、贵州普安、贵州安龙、陕西子洲、江西鄱阳),发现了中药材生产与精准扶贫的一些共性现象,并提出——

优化中药材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巢志茂 吴翠 徐靓 樊小瑞 王立雪

  我国很多贫困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中药材生产经验,因此中药材生产成了贫困地区发展适应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贮藏与包装岗位科学家团队针对5个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色达、贵州普安、贵州安龙、陕西子洲、江西鄱阳)的主要中药材品种,以种植、采收、加工、贮藏为重点环节,围绕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加工厂房、贮藏库、药材市场5个方面重点展开调查研究,其中江西省鄱阳县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情况较为典型、具有标本意义。

鄱阳县的中药材产业扶贫实践

  江西省鄱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面积42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80%以上,贫困人口为16万。在国家大力扶持中药材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鄱阳县审时度势,出台了《鄱阳县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目前,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5万亩,主要种植吴茱萸、芡实、艾草、莲子、枳壳、黄栀子、铁皮石斛等中药材。

  “三子一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枳壳)是江西省传统道地中药材,也是鄱阳县种植的主要品种。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位于谢家滩镇产业扶贫基地的吴茱萸种植基地,2019年进入吴茱萸的盛产期。

  除了传统道地中药材的种植,鄱阳县还积极引入和扩大新品种的种植。如石斛和艾叶,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在近几年均发展迅速。

  位于鄱阳县拓下村的鄱阳县金斛本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近50亩铁皮石斛。石斛的种植采用松树皮为基质,透气性好。

  鄱阳县鄱艾堂的艾叶种植基地面积达1.3万亩。收割机收获的艾草呈绿色,水分高达20%,晾晒2~3天后,呈黄褐色,水分降至10%。艾草在使用时以陈艾为佳,一是陈艾制作艾灸的疗效、灸感更好,二是陈艾挥发油含量少,艾灸燃烧速度慢。目前,艾草主要产品艾灸的制作已实现了自动化。

  近年来,鄱阳县着力打造“中药材之乡”“中医药强县”,出台了多个政策和措施鼓励中药材种植,促进了中药材精准扶贫的进程。首先,建立了奖励机制,鄱阳县出台了《鄱阳县森林中药材种植奖励扶持管理办法》,对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户、大户、公司、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号召各种植基地积极开展就业帮扶,鼓励种植基地优先录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按劳发放工资。

  元宝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固定吸收了13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金斛种植合作社积极吸纳了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使这些贫困户年年可享有分红,自2016年起,合作社以分红的方式,每年支付给贫困户每户3500元。同时,吸收当地贫困户再就业,仅2017年支付给贫困户及农户的劳动报酬达86万余元。此外,扩大种植规模和品种,推进土地流转,将零散的土地统一承包给农业公司,形成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统一管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除了传统“三子一壳”的道地中药材种植,积极引入蔓荆子、防己、黄精等常用中药材,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培育新品种。

  各农业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就业帮扶,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进行规模化经营,由公司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持,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鲜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也大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元宝山农业将前景较好的800亩中药材种苗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种植并保证回购,确保种植户脱贫,目前第一批200亩种苗已经种植完成,长势喜人。

中药材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收益较低 大部分中药材,如枳壳、吴茱萸等,需要几年甚至多年的生长期才会挂果。期间,农民只能依靠套种其他中药材或蔬菜获得收益,收益较低,且若管理不善,会影响原药材的生长。

  机械化程度不高 大部分种植基地已经实现了修剪枝条、喷洒农药的机械化,但是,药材采收依赖人工,当药材价格低迷时,人工采收成本相对升高,最终造成收益较低。

  贮藏欠规范 贮藏是中药材从采收到流通的重要环节,贮藏的条件直接影响药材的品质,大部分种植基地没有统一规范的贮藏库,仅简单装袋后堆放。而需要长期贮藏的中药材,如艾草,随意堆放在室内,贮藏的温度、湿度、时间、出库条件等具体参数不明确。

  种植技术不规范 缺少中草药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种植技术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田间管理不到位,造成药材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影响质量和产量。一些种植户缺乏规范种植的意识,不能按照基地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造成死苗率高,产量低。

  产业结构和从业人口结构不平衡 第一产业占比重,药材采收经过初步干燥后便以原材料的形式出售,无附加收益。仍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中药材市场供求、生产、供应、销售的环节信息不畅。贫困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基本是老年人。其中的一些贫困户因病而缺乏劳动能力。

  企业科研投入不足 如鄱阳县目前尚未建立正规的检测机构,无法为中药材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且创新资源不足,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导致中药材的种植方法科技含量低,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

中药材精准扶贫的发展对策

  加大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 除了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加工工艺,规范化生产传统产品外,还应该积极开展功能饮品或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的研发,提高中药材产品的高附加值,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种植地区多为山水环绕之地,环境优美,可以大力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旅游、养生产业。

  强化培养中药材技术人员 培养中药材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如何种植、加工、贮藏与销售中药材;并定期对种植农户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强化规范种植意识。

  加强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各种植基地之间加强合作,实现种植经验、市场信息等的共享;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基础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保障。

  形成种植、采收、加工、贮藏等环节标准化操作规程,增强竞争力 加强中药材的规范化、科技化种植,进行品种、种植、采收、加工、贮藏、包装等的中药材质量全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形成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突出规范化种植优势,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加强中药材品牌意识,增加经济效益。

  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的贫困县或贫困乡村,应根据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建设重点等方面入手,大力完善并推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实现中药材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作者巢志茂 吴翠 徐靓 樊小瑞 王立雪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