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春风化雨润无声 于无声处孕芳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铸魂育人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力 李隽 陕西中医药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近年来,陕西中医药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历史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精心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工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以理想信念“培根铸魂”

加强医学生从医理想观的塑造

  中医药院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首位,要扎实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引领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信心。

  陕西中医药大学注重立广大中医药青年学子信仰之根,铸广大中医药青年学子精神之魂,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一是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德树人的立足点。学校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注重发挥校史校训校歌校情的育人作用,以“精诚仁朴”校训凝心聚力,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的素质教育,打造点线面结合、人事物融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传统成为学校的魂。二是把练好党建工作基本功作为立德树人的支撑点。学校狠抓学生党支部建设,持续开展“学习青年习近平”、大学生寻访“红色记忆”等党建系列活动,打造“寻访名师名医”“开展系列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活动品牌,积极推进“学生党建进网络”工作,加大“网上红色论坛”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打造“党史党建信息服务平台”,开发运营学生党建公众号,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把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为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学校积极推动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融通思政工作各环节的桥梁,有效提高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以道德修养“扶正祛邪”

加强医学生从医道德观的塑造

  中医药院校学生未来大多将从事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职业,其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重要的培养要求。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到“杏林春暖”“橘井流香”,中国历代名医的医德佳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大医精诚》等名篇可以看出,医者必须将“仁爱”“仁心”“仁术”视为医家根本品质,以“仁爱之心”“济世活人”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仁爱治病救人,以仁心播撒天下,以仁术救助黎民。

  陕西中医药大学把“德才兼备”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从医道德观。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学校注重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围绕讲清“是什么”、回答“为什么”、关注“怎么办”,搭建“四化”教学构架,从细化“融入”后的思政课的教学重点、活化“融入”后的思政课教材内容、深化“融入”后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研究和优化“融入”后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下功夫,做到知识性与引导性、学术性与政治性、趣味性与思索性的辩证统一。二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在教学楼张贴中国传统文化名句名篇、中医药名篇、中医药主题字画;在校园设立中医药文化石、励志石、药王孙思邈雕像、医学生誓言碑等富有中医特色的基础设施,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三是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化活动。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陕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60周年。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弘扬“以仁存心”“大医精诚”的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国医文化节、5.12护士节开展中医经典诵读大赛、方药知识大赛、中医养生厨艺大赛等特色活动。

以专业知识“固本培元”

加强医学生从医职业观的塑造

  医学院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医学生从医发展观的塑造,教育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陕西中医药大学以“仁心”“仁术”“仁爱”思想积极构建医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将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培育贯穿至医学教育全过程,实现医学生德育教育、医德修养和医疗实践的有效衔接。一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挖掘课程的生活价值、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系统把握“八个相统一”的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在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思政课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情怀;注重突出教育“三贴近”,抓住“三点”,把握“三性”,结合医学生实际,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点,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二是发挥专业课教学的课程育人作用。学校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建立“大思政”理念,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等要素,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融合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案例与知识,渗透医德教育内容,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渗透“仁爱”教育,使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相融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三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调动和引导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党政管理服务等各部门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让人人都发挥育人功能,人人都参与育人实践,人人都争当育人先锋;突出教学第一课堂、激活课外第二课堂、占领网络新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全面谋划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以传统文化“安身养心”

加强医学生从医义利观的塑造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境界,构建气质独特、文脉相承、情怀至深的大学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铸魂育人工作光荣使命的重要支点。

  陕西中医药大学立足医学生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一是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学校加强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探索特点规律,在大学章程、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中不断强化文化育人理念,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工程。二是彰显文化育人特色。学校秉承强特色、上层次、出精品的文化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大学文化与革命文化、医德教育深度融合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运行模式。三是丰富文化育人载体。学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战、贴近学生,不断延伸文化育人触角,积极借助社会课堂、实战平台和舆论阵地,持续深化文化育人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微信平台等载体,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以坚强的品格应对困难、以端正的态度修好学业、以求索的精神不断创业。

以实践活动“强筋壮骨”

加强医学生从医发展观的塑造

  医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术济人,也就是说,大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要坚持不懈地潜心经典医籍,以至精之术,以仁爱之心,博施济众。医学生仅有仁爱之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博学多识、学以致用,积累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练就精湛的临床技能。

  陕西中医药大学注重实践养成,运用丰富鲜活的仁学资源,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一是注重日常习惯养成。在文化熏陶、课堂教学、榜样示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自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仁学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习古文、阅经典、扬大爱、练修养,形成励志博学、知行合一的学风。二是强化后期临床实践教学。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教师现场答疑、案例分析研讨、典型现身说法、情景模拟再现等课堂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如何与病人、与家属沟通,帮助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三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邵小利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引导作用,学校各级团组织经常组织志愿者到企业、社区、福利院、康复中心等地开展医疗卫生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地体验和亲身经历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力量。

  春风化雨润无声,于无声处孕芳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铸魂育人使命,更好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中医药院校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刘力 李隽)

(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