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构建四个体系推进中医药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0-01-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江西省新余市副市长 陈文华

  中医药治理是指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针对与人民群众或中医药相关的事务,通过制度政策、理念文化、管理服务等方式处理涉及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国家治理。推进中医药治理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重要指示精神的本质要求。

  江西省新余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中医药改革为动力、以守正创新为支撑、以问题导向为引领,加快构建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社会多层次的中医药传承体系和发展全方位的中医药保障体系,不断推进中医药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医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健康新余建设营造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健康环境。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构建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新余市按照“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突出中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康复康养中的独特优势作用,构建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构建中医药保健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促进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特色鲜明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依托社会资源举办以中医药生态资源为基础,以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为主导,以中医药休闲旅游业为支撑,以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基地。推进热敏灸小镇(乡村、社区)项目建设,将热敏灸小镇(乡村、社区)建成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阵地。构建以热敏灸联盟医院为龙头、热敏灸小镇为主体、热敏灸乡村(社区)为支撑的热敏灸养生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中医药诊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中医药资源整合,更新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合理调整中医药服务网络布局,将中医药服务机构设置纳入卫生健康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市级中医院+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村卫生室中医角”为框架的中医服务网络布局,积极推进市、县两级中医院迁新工程、基层中医馆(角)建设、中草药铺改造升级、共享药房、热敏灸小镇(乡村、社区)等项目建设,构建以中医院为龙头,综合性医疗机构中医科(康复科)为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村卫生室中医角为支点,热敏灸小镇(乡村、社区)和民营医疗机构中医体验点为补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体系。

  构建中医药康养服务体系。出台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整合中医医疗、康复护理等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建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疾病康复、健康养老于一体的中医药康养中心;在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康复体验站,依托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构建以公营为主体、民营为补充的中医药特色康养服务网络。

坚持以深化中医药改革为动力

构建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

  新余市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以深化中医药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充分反映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的政策决策、财政补偿、技术规范、绩效考核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放管服”和医联体改革,构建健康全过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

  推进公立中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公开”改革。组建由编制、发改、财政、人社、卫生健康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定医管委章程,明确责任权力清单,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运行制度。积极探索医院编制备案制改革,减少对公立中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薪酬分配等内部具体运营事务的干预,突出行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制定等全行业管理监督职能。建立健全公立中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设立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绩效考核指标,保障政府举办中医院的公益性。

  推进公立中医院医联体建设。市中医院与7个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利益共享、业务协作”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开设预约专家门诊、中医诊疗服务、中医体质辨证、慢性病中医康复服务等,带动基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在县级中医院探索以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招聘、统一中医医疗资源调配,统筹财务管理、统筹医保支付、统筹信息共享,强化签约服务、强化公共卫生、强化信息共享为主的责任、利益、服务、管理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管理体系。

  推进中医药服务“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中医药健康管理监督市、县、乡三级监督体系,全面推行中医药健康管理综合监督。研究开发适应中医药学术交流阵地,聚集广大居民中医药养生和中医药保健需求,倡导新闻信息、政策咨询、技术推广、养生指导于一体的新余市中医药适应技术推广应用网,为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者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交流、探讨经验的互动平台,向广大居民提供养生科普知识、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合理调整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度提高中医药服务价格,放开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将热敏灸、小针刀等中医药传统治疗技术纳入特治特补范围,同步调整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先后调整中医诊疗、康复等中医特色服务价格118项。全面推进现有的实体政务服务窗口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网上实时查询。

  推进中医医疗就医体验改革。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完善预约方式,推行网上预约挂号、微信公众号等预约挂号、大型检查预约等,提高门诊预约率,减少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推行影像和检验报告自助打印,解决以往患者的胶片和报告等候时间过长、查找不便、容易丢失等问题。推出分楼层“一站式”住院服务,设立住院服务中心,让患者及家属只跑一次就可以在服务点直接办理出入院、缴费、医保结算等事项。

坚持以守正创新为支撑

构建社会多层次的中医药传承体系

  新余市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服务方式等改革创新,构建融文化建设、人才建设、服务提升、群众监督为主体的中医药传承体系。

  营造中医药文化传承氛围。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围绕“医人、医史、医物”,挖掘整理新余历代名中医的案例。加快推进仙女养生文化、百丈峰养生文化建设,举办中医药文化节、组织悦读中医经典等活动。深入挖掘“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气养”等资源,大力推进区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倡导有机生活,建设高品质农业生产基地。整合传统村落、民宿和乡村文化等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积极申报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依托青春康源等企业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基地。鼓励发展中医药休闲养生文化,推广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健身运动。

  搭建中医药传承教育平台。深入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建设,设立中医药传承发展基金,重点建设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基层特色专科和中医优势病种区域治疗中心,加快建设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市中医院内科名医工作室,整理、传承老中医专家经验,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建立针灸康复院士工作站,组织开展中医临床技术骨干重点培训、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委托医学教育机构开展乡村医生技能培训。推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推进中医药教育由科学宣传向教育应用转变。加大优质中医师引进,出台中医药人才建设鼓励政策。

  建立民间中医传承教育机制。组织中药专家学者收集整理新余民间单方验方偏方,建立民间单方验方资料库,编撰新余民间单方验方目录。挖掘整理新余民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建立确有专长人员信息资料库,每年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注册医师资格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发给资格证书。积极探索在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开设民间中医门诊诊疗中心或民间中医医术传承工作室,依托中心组织民间中医药人员开展学术交流、中医诊疗技术学习,推广疗效好的民间中医疗法,创新民间中医疗法,整理民间中医疗法标准等。

  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出台支持中医药科研创新政策措施,通过资源招商、资本招商、技术招商、以商招商、集成招商的模式,加快中医药创新型产业项目的导入,打造大健康生态圈区域。围绕国家战略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持续加强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建设,打造高层次中医药创新团队,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国家、省中医药临床研究课题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在中医内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康复、中医肿瘤等领域创建中医药国家、省级重点临床学科研究中心,推动中医临床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引领

构建发展全方位的中医药保障体系

  新余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精神,推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逐步构建体现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保障体系。

  完善政策保障。制定《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余市“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文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成立推进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中医药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中医药发展。制定中药原生原种发展政策,依托新余的森林资源和国有、集体林地资源,最大限度还原中草药原有的种植环境,根据不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恢复、野化抚育原生原种种群,杜绝污染性化学品使用,保证药材质量。

  完善人才保障。制定支持卫生人才建设十六条措施,加快培养国家、省、市级中医药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等科技人才,构筑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高地,着力培育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核心创业创新中医药人才。支持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等科技创新人才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培养一批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骨干力量,增强创新实力。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群体观念、熟练掌握好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具体目标的科室负责人,促进中医药新技术应用,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团结奋斗、技术高超的学术梯队。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为补充的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将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传承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完善监督保障。建立民间中医医术传承监督治理制度,挖掘整理新余历代民间名老中医的案例,规范民间名老中医案例临床的推广应用程序、标准、方法,加强对社会假民间中医、假民间医术的执法监管。建立中医医院中医诊疗监督制度,设立医疗服务投诉接待办公室和医德医风监督岗,建立投诉办与院纪委投诉处理联席制度。开展“党建+医德医风”活动,落实医德医风“一票否决”制,出台科室医德医风专项绩效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奉人民为上、视群众为友、与健康同行”专项活动,开展“市级名中医、民间名中医”评选活动。(陈文华)

(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