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北京:做实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

时间:2020-01-2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建校60多年来,始终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

保持定力,明确中医药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以中医药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办专业12个,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比例高达79%。同时,学校始终以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形成了“更加人文、更加经典、更加实践、更加创新、更加国际”的人才培养思路。

改革创新,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北京中医药大学以5年制为基石、“5+3”一体化为主体、9年制为高峰,创新开设中医教改实验班、“5+3”一体化卓越中医师班、岐黄国医班,努力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

  中医教改实验班。

  该班自2007年开办,历时12年,依托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率先探索“院校—师承—家传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自主招收具有家传背景、中医潜质的优秀生源。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院校与师承教育、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三个结合”。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与《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等课程,大幅度提升中医经典和人文类课程,要求学生背诵经典原文,完成经典学习笔记。设置松山采药、安国辨药等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医药融通”。开设针灸推拿课程,强化“针药结合”。组建国学、经典两个导师组,第一学期即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使学生早跟师、早临床、反复临床。该教学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3”一体化卓越中医师班。

  该班开设于2012年,着力在5年中医学本科教育基础上,将3年中医住培与中医专硕教育相结合,实现“四证合一”,即完成学业可获得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医师资格证。培养过程坚持医教协同,打通本科实习与住培环节,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阶段,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制定《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标准》等文件,出版《中医临床技能实训》等综合实践教材20部,推动医教深度融合。目前已培养学生2935人。

  岐黄国医班。

  该班创办于2011年,定位于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9年一贯制本博教育。培养过程注重富人文、重经典、强师承、求创新、向国际。富人文,依托国学院,开设《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等课程;重经典,开展经典能力等级联考,保证人文经典不断线;强师承,入学即配备导师,将师承教育贯穿始终;求创新,建立双创中心,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向国际,拓宽国际化视野,在本科阶段即要求学生海外学习不少于3个月,研究生阶段根据所修方向,海外学习1—2年。同时,采用4次分流制度,为学生创造不同学位类型、不同学科的成长路径。目前,已培养学生9届324人,今年将迎来第一批毕业生。

厚积薄发,谋定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理念,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深入探索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中医+”和“+中医”双模式培养,以“中西医汇通、医工理文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学科与教育同步推进、临床与研究一体发展”为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中医临床人才和未来科学家。

  2020年,是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新的起点。根据中央《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完成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行动计划2020》。今年我们将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深化教科医产协同发展,继续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供稿)

(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