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节气养生丨今日雨水,好雨多寒湿!最宜养肝脾,学点规矩好度春~

时间:2020-02-20 来源:养生中国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今日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尔雅》曰:“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此时气温渐升,但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注意调畅肝脏、健脾利湿。

养肝有两招

  1 身体动起来

  春天来了,阳气渐长,人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雨水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避免因为中气消耗太过而导致肝气过剩。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

  2 心里静下来

  中医学认为,肝主生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春季阳气生发速度开始快于阴气,肝火也处在了上升的势头,需要适当地释放。又因肝喜疏泄厌抑郁,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各种肝病。因此,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力戒暴怒或心情忧郁。

养脾有四招

  1 护住下身

  雨水是全年寒潮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建议大家不要过度减衣,可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半身,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此外,为了防御地气的寒凉,我们可以适当吃些韭菜。古人把春韭称为“百菜之王”,特别强调“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强”。不过,晚上睡觉感觉手脚心很热的人、发高烧后十天内、吃东西腹胀反酸、口气重的人、眼睛发红以及皮肤长痘痘的人,不要吃韭菜。

  2 多食粥汤

  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千金月令》曰:“正月宜食粥”,“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

  金橘山药小米粥

  功效:疏肝健脾。

  配方:金橘20克,鲜山药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将金橘洗净,切片备用。

  做法:山药去皮,切片,与金橘片及淘洗干净的小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

  银耳粥

  功效:补脾养胃,益气生津。

  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

  薏米姜茶

  功效:祛湿排寒。

  配方:薏米、麦子、小米、蜜枣、生姜

  做法:薏米、麦子提前泡2个小时,所有材料一起入锅,煮40分钟就OK了。记得多加点水,不要煮成粥。

  3 摩腹提肛

  春季当以保养“阳气”为主,睡前摩腹提肛,有助于养护体内的阳气,达到运脾固肾的效果。

  摩腹

  应仰卧,以肚脐为中心,手掌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200次,有利于促进消化,提高睡眠质量。

  提肛锻炼

  宜平躺,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以鼻吸气,缓慢匀和,吸气同时用“意”提起肛门及会阴部,肛门紧闭,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缩,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长期坚持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

  4 饮食以平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风多物燥,食物以平性为宜,适当少酸多甘,另要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可以适当多吃山药,山药有“白色山药胜人参”的说法,有补脾肺肾、益气养阴的功效,还有助降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雨水节气有三忌

  1 忌冷水

  尽管很多人认为冷水洗脸可以保健,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出现酸痛。

  2 忌剧烈运动

  早春不宜做过于激烈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体内中气消耗太过而使肝气失控,出现上火征兆。

  3 忌生闷气

  雨水节气天气无常,容易使人情绪波动,“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所以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养心护心。

祛火喝两茶

  1 菠菜蜂蜜饮

  材料:菠菜150克。蜂蜜15克。

  做法:将菠菜择洗干净,切段。煮锅中倒入水,烧开,放入菠菜,焯熟后捞出,晾凉。把焯好的菠菜放入打汁机中,加适量白开水,搅打成汁,倒入杯中,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此饮对防治便秘、痔疮、大便出血等均有食疗效果。还可降血压、除烦躁、提高免疫力。

  2 柚子茶

  春季不少人会出现上火的情况,如果油腻的食物吃多了,还会便秘。

  最好每天喝点柚子茶,柚子茶偏凉性,能够润肠清火。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血糖的波动,而柚子茶中有类胰岛素的物质,能够辅助降糖。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