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白及花开托起致富梦

时间:2020-04-3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何琼

  贵州省纳雍县勺窝镇齐心村,地处乌蒙山脉,属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地薄民贫,曾几何时,生活在此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凭天吃饭,望着人均不足一亩贫瘠土地里的玉米、马铃薯,在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中,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

  “齐心村虽然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山大沟深。但是这里气候温润,雨量较为充沛,特别适宜生态中药材的种植。”谈起齐心村的白及,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俊竹如数家珍。

  白及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两千多年前的国人就开始使用白及治病。作为传统中药被历版《中国药典》收载,主要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近年来,随着白及的药用价值渐为人知,市场价格也不断攀升,鲜白及最高可卖到160元/千克。陈俊竹说:“看到当地老百姓种玉米、马铃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仅600元/亩左右,付出与收获太不成正比。心里真不是滋味。白及不仅有药用价值,还可观花,办农家乐。我就想,既然如此,何不种植白及呢?”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家人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两年来县、镇、村干部们积极推进,大力支持。加上省市县各部门倾情帮扶,更是坚定了陈俊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信心。

  “帮扶引条路,发展靠自己。”齐心村的脱贫最终还是落脚在产业上,勺窝镇已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把发展中药材作为产业革命的重要路径之一。齐心村支书刘刚说,这种形式比较好,可以有效保证双方的利益。

  越往山上高处走,连片的白及长势越发喜人,绿油油的叶片充满了生机,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宛若紫色的玛瑙,缀满枝头,竞相绽放。地里时有妇女在拔草,村里正抓紧复工复产。

  敢于摸索尝试,踏实、认真、实干、担当,是村民和当地干部对陈俊竹的评价。陈俊竹说:开始自己也不懂,就上网查资料,到云南、贵州实地考察,到安徽市场调查,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学习,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农科院咨询专家。2018年5月立项试种植125亩,村民开始不理解,他就和村干部一起做工作、算细账、培训种植技术,尤其是村民从不愿意到同意改种,艰辛的过程一言难尽。

  陈俊竹告诉笔者,“眼前这片白及基地建成两年了,明年开挖的时候亩产可以达到约3~6万元收入,是种玉米、马铃薯的多倍。”

  问起销路,陈俊竹一点也不担心,他说已经和云南、安徽的药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现在只需管护好,等着明年收获就是了。

  “你就不考虑投资有风险吗?”

  因为白及种植相对其他中药材种植来说投资成本要更大,而且其生长年限一般要2~3年左右,大的投资成本和长的生产周期也大大增加了资金投入方面的风险。“2018年种下去的种苗,到2019年开春时,我们来到地里一看,荒草一片,失望、伤心、失败感涌上心头。村民们从不愿种到把土地流转给我们种,其间的说服过程极其艰难不说,650多万的投入,对我这个小微型民营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看到满地的荒草,这心呀,凉凉的,真想放弃。”

  但是立项以来,“镇里村里的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耐心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于是陈俊竹跑省里、市里、县里,咨询专家,寻求帮助,终于明白了白及的特性。他的心情是第一年失望、第二年兴奋、第三年感动。各界人士方方面面的帮助支撑着他的扶贫信念,就这样边学边干,终于挺了过来。“没有大家的支持不行,没有自己的坚持也不行”陈俊竹感叹道。

  “种药材就是种钱呵,去年我家土地流转种植了白及,务工收入就8000多元,是往年种玉米的十多倍。”村民张习华满脸幸福地说。

  “我家土地全部种上了白及,我在合作社的工资每月有3500元,收入比前几年多得多。”贫困户陈祥超也脱贫了。

  产业发展让农户得到了实惠,陈俊竹很欣慰。 (何琼)

(D)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