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守正创新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内核

时间:2020-06-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廖华君 黄仕营 文小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要秉持“守正”的态度与精神,这是决定中医药是否可以传承好、发展好的关键因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与经济社会资源,凝聚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哺育与熏陶。因此,要传承好先辈流传下来的中医药,则首先需要守好中华文明之正。其次,需要守好中医传统理论之正。中国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取类比象,在实践经验中领悟奥旨,产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阐明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用于指导养生、保健、预防、诊断、治疗等医疗实践,要传承好中医,则必然需要守好中医传统理论之正。再次,需要守好中医临床思维之正。国医大师熊继柏先生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中医临床”。临床疗效是中医的第一生命力,中医一旦脱离了临床,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若想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则必然离不开中医临床思维的学习与训练。最后,需要守好中医人才培养之正。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具有其固有特点,应遵循中医药的学科特色进行人才的培养,而不可照搬西方医学的培养模式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制。

  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繁荣昌盛保驾护航。中医药学除了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外,同时吸收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及冶金、酿造等知识、技术,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印度、波斯、西域诸多国家医学的影响,乃至后期金元四大家的医学争鸣,温病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创立,无一不表明中医药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其他民族医学的精华,同时又不断追求理论创新与临床突破。及至现代,中医药学依然保持着这种吸取百家之长,交融集成创新的特性。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中医药学宜更进一步保持开放创新的姿态,勇于突破学科壁垒,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善于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丰富中医药学的理论内涵;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及模型方法等,以开拓中医药学的科研思路与方法;善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的检验技术、影像学技术、病理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其作为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扩展、延伸及补充,丰富中医药学的诊断方法与技术;善于吸收现代医学治疗的手段及方法,与中医药学进行有机的交融、整合,创造出融合中医西医为一体的更为一流的新医学。

  守正是为了可以正确地传承古人的智慧与精华,培养出具有中医原创思维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是一个学科进步发展的关键内核,然而只有在传承好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地创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医药学源于中国,更需要面向世界,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全球的健康医学体系之中,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战“疫”中,中医药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答卷,中西医结合战疫的“中国方案”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医药人宜紧抓机遇,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长,将中医药发扬光大,不负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廖华君 黄仕营 文小敏 南方医科大学)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