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药传承创新应力求长远性前瞻性

时间:2020-07-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张再康 张雅雯 冯瑞雪 张紫微 赵蕊

   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给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定为优先主题。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更好地实现中医药在新世纪的飞跃发展,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传承以文化和经典为先

  在中医药传承中,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脱离或背离中医药文化进行中医药传承,就容易导致中医药被西化、被玄化、被僵化、被庸俗化。中医药的传承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阻碍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近百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和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不足。

  笔者建议,从大中小学教育乃至全民教育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大整个社会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宣教力度,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在中医药传承发展中,应该重视中医经典的保存与挖掘工作。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源头,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是传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应继续重视对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不断推出系列性的优秀中医古籍读本;加强对中医药古籍的系统性阐释研究,提升中医药古籍的应用价值、拓宽读者范围。

  名老中医鲜活的医术医德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要重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挖掘传承工作,要重视名老中医医德的挖掘传承工作,将医术和医德均作为名老中医传承的宝贵财富。应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急救经验、治疗瘟疫经验等进行系统性挖掘传承;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名老中医的生平、医德、文化造诣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传承。

  名老中医药技工经验和文化,与名老中医鲜活的医术医德同等重要,均是中医药传承的宝贵财富,不能忽视他们的经验及文化的挖掘传承工作。应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名老中医药技工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等进行系统性挖掘传承,如对名老中医药技工中药材种植技术、中药材炮制技术、中药材鉴定技术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和传承;对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名老中医药技工的生平、医德、文化造诣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传承。

  另外,中医药的传承,不能单纯强调名老中医和名老中医药技工的作用,而且也要重视中医药继承人的素质培养。应增强中医继承人学习中医的自信心,坚定中医药是最优秀的学科之一的信念,因为它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加强中医继承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他们学好中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用古代著名医家的励志成才故事去培养中医继承人努力刻苦、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中医药继承人能够担当中医药继承和创新的最基本的素质。

创新以机构和人才为先

  重视机构建设创新

  加强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创新建设,鼓励支持建设一批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教育机构。应建设成立中医药应急急救学院、中医药管理学院、中医药对外交流学院、中医药养生养老康复学院、中药资源开发学院、中医药健康养生学院、中医药爱好者提高学院、青少年中医药启蒙学院等,为中医药发展培养新鲜血液,也为中医药的普及拓宽新的途径;引入民营资本,建设成立上述教育机构,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的必要补充。

  加强医疗机构的创新,除了现有的中医医院外,鼓励支持建设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当前,迫切需要建设国家、各省市县应急急救中医医疗机构,提高中医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突发疫情、急危重大疾病的处理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急救特色和能力;建设国家、各省市县新的中医院,各地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尽可能再建设一个以上的新中医院,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的数量,弥补现有中医医疗机构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中医看病需求的不足;建设或者扩大中医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增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能力;鼓励建设连锁中医药机构,鼓励各中医药药企、各中医医院、各中药药房建设连锁性中医药机构,实现其服务链的延伸及服务范围的拓展;引入民营资本建设新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中医各级医院、特色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拓宽了中医药服务社会的形式和范围,为中医药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加强研究机构建设创新,鼓励支持建设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步伐。建议建设国家和省市级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下设以下分支机构:中医药教育研究中心、中医药基础研究中心、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心、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中医药应急研究中心、中医药管理研究中心、中医药信息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智能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机械工程研究中心、中医药高级交流培训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心、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医药政策法规研究中心。每个研究中心分别负责本中心专业范围内的研究,为中医药发展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支持,为中医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引入民营资本,建设成立上述某些可行性的研究机构,作为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机构的补充,作为深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新生力量。

  加强文化机构建设创新,鼓励支持建设中医药文化机构。应鼓励支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心、中医药影视城等。另外,在筹建中医药爱好者提高学院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医药爱好者队伍建设,成立中医药爱好者协会。在筹建中医药健康养生学院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中医药养生文化建设,成立中医药养身爱好者协会。在筹建青少年中医药启蒙学院的基础上,大力加强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启蒙和熏陶文化建设,成立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爱好者协会。

  人才培养是创新的根本保证

  在中医药创新中,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医药传承人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证。

  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实行了九十年,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应改进创新。建议大胆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如我们提出了1+2+1+1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基础课程1年,到临床跟师实践学习2年,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课1年,然后再到临床跟师实践1年,简称1+2+1+1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医药教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强化早跟师、拜师傅、导师制、早临床、多临床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汲取古代中医药培养人才模式的精华和智慧;大幅度增加县城和乡镇农村偏远地区定向生招生名额,为基层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在教学理念上,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贯彻中医类专业课程为主、培养中医药为主的人才培养方针。

  高等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克服中医药研究生人才研究面、视野度相对狭窄的不足,弥补中医药研究生人才后劲不足的缺陷。因此,应鼓励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如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农业学、畜牧学、工程学、机械学、外贸学、生物学、信息学、音乐学等开展联合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全方位创新奠定人才基础。

  要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迅速应对社会重大疫情事件、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的应急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要结合机构创新建设加以实施,如建设中医药应急急救学院、中医药应急急救研究中心、开发研制中医药大数据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培养应急急救人才。

  要培养一批精于管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使中医药各级机构能够高效运转。结合机构建设创新加以实施,如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院、建设中医药管理研究中心、开发研制中医药管理和现代化办公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培养管理人才。

  要培养一批能够带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贸易、海外传播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建议结合机构建设创新加以实施,如建设对外交流学院、中医药对外交流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培养对外交流人才。

  同时,要加强中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化中药人才。首先在筹建中药资源开发学院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炮制、鉴定人才,真正把道地产地的中药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起来;其次将具有一定水平和经验的中药材种植、炮制、鉴定技术人才,选送到相关高等机构进修深造或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创新中药材种植技术、炮制技术、鉴定技术人才培养。

  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康复和养老人才的培养亟待加强。在筹建养生养老康复学院的基础上,培养一批精于康复和养老技术的中医药人才。这批人才既可以在城市提供康复和养老保障,更可以作为扶贫和脱贫的一支生力军到基层和偏远山区,为其提供康复和养老保障。

  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创新

  在中医药创新中,应该重视中医药的信息化。中医学只有与时俱进地“信息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国中医药与互联网、大数据等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信息化在实现“融入、整合、跨越”的过程中,还有较多问题亟须完善。其中中医药创新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欠缺整体规划和全面协调,导致重复低质量研究、分工协调不力。

  应做好中医药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的顶层设计。从平台搭建、队伍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分配和转化应用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发展规划工作,才能提高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开发效率和成果产出应用;在筹建中医药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集中中医药人才和现代信息科技人才加强中医药信息化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的信息化、数据化、迅捷化提供支撑;可以在财政科技计划框架下,研究设立科技研发专项基金加以支持;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四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来促进有关项目的实施;五是优先开发或者完善一些实用性和急迫性较强的数据平台,例如开发研制中医药大数据公共卫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平台(包括应急指挥平台、应急物资保障平台、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应急医护人员调度平台等)。

  基础研究创新发展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没有较大的突破是制约中医药发展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加大中医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应从学科交叉角度对名医家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给予重新审视,例如从古代文化儒学、道学、佛学、易学、理学、五运六气、哲学阴阳、哲学五行、现代信息学、现代智能学、大数据云计算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出中医药的新理论、新表述。

  近年来,中医药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机制研究方面,应该继续深化加以发扬。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针对著名中医药学家理法方药开展机制创新研究,从微观角度对著名医家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给予新的表述。

  中医开展了很多临床研究,但是还需要继续扩大和深化。一是要加强对突发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例如新发突发传染病;二是加强对重大、难治、罕见疾病的临床研究,例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类风湿等;三是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例如妇科疾病如痛经、不孕等,男科疾病如性功能障碍、不育等,皮肤科疾病如神经性皮炎、湿疹、脱发等,骨科疾病如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儿科疾病如儿童多动症、儿童发育迟缓等;四是加强对多发性疾病的临床研究,例如亚健康。

  研究中医药传承创新这一关乎中医药学兴衰的战略性大课题,我们应做更为长远、前瞻、明确、具体的对策与措施,旨在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献计献策,实现中医药在新世纪的飞跃发展。(张再康 张雅雯 冯瑞雪 张紫微 赵蕊 河北中医学院)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