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勤于笔耕助推师承教育

时间:2020-07-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吴力强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文化遗产绵延不绝,一向借着师承的优良传统发展至今,师承,具有传承性、延续性的特点。当前,各级中医医院是师承的主要基地,是培养青年中医的摇篮,也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场所,对中医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言师承,好读书、多临证和拜名师实不可或缺,然而,“勤于动笔”则容易被人所忽视,简而言之,除了“眼到、口到、心到”外,还需做到“手到”,古语有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立功、立德之后,还需立言”,故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如能加上“勤于笔耕”,则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勤于笔耕,有助于“立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立功也。提高临床疗效是每一位业医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在日常随师临证期间,知识点相对琐碎,单凭脑力记忆,势必容易遗忘。勤于动笔,将成功的案例,或失败的教训,及时整理,加以探讨,并记录在案,久而久之,便可聚少成多,集腋成裘,看似如散金碎玉,久而久之,成为老师临床特色的真实记载,也是通往成功的基石。清代新安医家程杏轩先生将失败的医案载入,在明知效果不佳时,淋漓尽致地描述医者当时的复杂心境,读后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诸多医案中,程氏将医理、医患之间的对话,生动、细腻、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来,承认自身的不足,笔之于文,启迪后学,可谓儒者风范。

  勤于笔耕,有助于“立德”。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立德,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精辟地阐述了“德”“才”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医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解除患者痛苦的过程中培育仁心,修炼人品,《临证指南医案·华序》:“医者若只为医食计,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洄溪医案》中也谈道:“凡举世一有利害之心,皆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勤于笔耕,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后学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行医路上一道靓丽的美景。

  勤于笔耕,有助于“立言”。阐发奥义,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立德、立功之后,方可立言。立言并非简单的模仿及摘抄,是学术经验、行医感悟的文字记载,给人以启迪和鞭策,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原安徽中医药大学王乐匋教授对王清任有这样的评述:“他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对活血化瘀一法的运用,别具心得,所列诸方,为后来治疗某些顽固性疾患打开了无数法门。”可见,立言即要态度严谨,也要敢于怀疑,理论上时时突破。所以,勤于笔耕,可以为“立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时过境迁,也会让人回味无穷。

  勤于动笔,让医者的智慧代代相传,精诚的家风在笔下传唱。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有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不可沾沾自喜,也不要垂头丧气,清代顾亭林先生有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已故中医大家朱良春也说:“我们应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故笔者每于夜深人静品读医书时,犹如在与先贤对话,特别是吴门医家徐灵胎的“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一句,不禁让人落泪,试问古人尚且如此,今言传承,何独不然。(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