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大力培养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医药人才

时间:2020-07-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波

  在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发表过数十次重要论述,对中医药理念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信手拈来、高度赞许,多次运用中医整体观、标本兼治、治未病等思想阐述治国理政理念。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医药产业作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中医药发展可以说面临着生逢其时的大好时机。然而,人才短缺是制约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短缺在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中显得尤为亟迫。从资源禀赋来看,贵州海拔适中、纬度适宜、气候温润,中医药资源极为丰富,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得天独厚。全省有中药资源4802种,种数位居全国第二,中药材产量稳居全国第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不负虚名。从贵州省情来看,大扶贫战略位列全省“三大战略”之首,占国土面积97.5%的山地和丘陵决定了贵州不适宜发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中草药种植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从政策导向来看,贵州省人民政府自2015年密集出台大健康医药产业相关政策,着力构建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保健养生产业、以“健”为支撑的运动康复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这些宏伟战略都迫切需要产业人才来承接。大力发展贵州中医药产业是现实和时代的选择,积极破解贵州中医药人才难题是事关全局的关键一招。

  加大中医药才培养力度,是解决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难题的治本之策。兴建中医药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做好舆论宣传,固然能为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一定支撑,但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才是促进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治本之策、至要之策。贵州神奇、百灵、益佰、同济堂、信邦、汉方等一批本土苗药企业扬帆出海、享誉全国,英国IHG医疗集团、修正药业、科伦药业等省外国外药企也纷纷投资贵州,乘势而上,市场对中医药人才的渴盼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强烈。中医药人才供给数量不足、缺乏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制约贵州中医药事业跨越发展的顽疾痼瘴。全省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相关院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倾力投身于贵州中医药人才培养可谓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解决中医药人才短缺的痛点,必须要走优先支持、持续发力的战略。在全省75所本专科高校中,有9所高校以医药专业为主干学科。解决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要把握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的关系,重点支持1~2所中医药特色明显的高校率先办成全国一流学科或区域一流大学,在学科布局上补齐中医药博士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短板,在资源投入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在政策设计上积极引导产学研合作,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省内其他医药类院校共同进步,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羊群效应”。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综合考量人才培养的迟效性,政策设计要彰显出延续性,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假以时日,贵州中医药人才必将如雨后春笋,遍布黔山秀水。

  发展贵州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要凸显苗医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导向。苗药与藏药、维药、蒙药号称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以“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而著称。苗药在国内民族药市场上堪称一骑绝尘、独领风骚,早在2016年销售份额超过了藏药、维药、蒙药三大民族药之和,已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以苗医药为特色的贵州中医药产业,亟须大批苗医药人才来支撑。要协同推进苗医药研究与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发挥高校人才聚集优势,对苗医药资源采取抢救性挖掘,深入开展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及时填补苗医药理论研究的空白。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稳步推进苗医药现代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苗医药学科体系,按苗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大批人才。

  贵州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能否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抢抓发展良机,关键要在中医药人才供给上出实招。通过实施中医药人才战略,为绘就富民兴黔、健康贵州美好画卷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转自《贵州日报》,作者刘波系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