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启示

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邓杨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关于怎样看待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也有深刻的论述,这些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智慧总结。

  家风是小共同体规范、德治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小共同体,而国家是以国土、文化、历史等为纽带的大共同体,世界则是人类共同利益的大共同体。小共同体是组成大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共同体本位下,有不同的思想,在中国的古代学术之中,有两个派别对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以大共同体为本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商君、韩非子等,主张以法治为核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一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家庭的地位相对较高,在“齐家”的基础上“治国”,乃至“平天下”。儒家是以家庭为基本元素的小共同体本位下的思想,所以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有荀子的儒家学说,发展成为后来的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学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是非常关键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扬以小共同体本位文化为主的儒家家风建设是整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颜氏家训》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枕边风,朋友之言语是影响很多人的关键因素。一个孩子的品德如何,不仅跟老师的教育有关,还跟保姆、父母、祖父母、姥姥、姥爷等密切相关;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大道理讲得再多也没用,还不如妻子儿女的几句劝说,这也体现了家庭成员在一个人的性格、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家风正不正,关系到品格正不正。《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这个小共同体作为国的最基础组成单位,历来都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通过家庭的家风建设,靠儒家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塑造社会风气,家风建设是德治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自古以来就有如六尺巷、孔融让梨等故事,是家风影响一个时代,乃至留下历史影响的经典案例。在中国历史上,自孔子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风家训传统,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家兴旺的法宝,更是一个国家风俗建设、精神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

  家风建设具有悠久历史 饱含智慧哲理

  中国关于家风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语录体,有书信,有专著,有书信集,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孔夫子作为中国教育界的鼻祖,非常重视家风建设,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非常严格,要求儿子学诗,学礼,于是有了所谓的“诗礼传家”,这个传统影响了历史上很多人。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与家风建设也是一脉相传的,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影响至为深远。

  几百年后的三国时期,千古名相诸葛亮也很重视家风建设,其《诫子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名言警句,而诸葛亮自表后主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将一个一心为国操劳,鞠躬尽瘁,两袖清风的老臣心和盘托出,更是成为后世很多士大夫为官处事的警策。以这种家书方式来进行家风建设的名人大家,还有我们熟知的司马光,其代表作就是《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成为后世多少人治家的原则,历来为人民所遵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家风建设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成果,颜之推将家风建设系统化,撰写《颜氏家训》,家训从教子、兄弟、养心等二十个方面对颜氏的后代进行教育,并且成为家训史上的一本代表著作。《家训》之中,不仅有修身之术,如“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雠敌矣”,也有治国用人之道,如“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籓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颜之推还谆谆告诫他的后代,战争是非常危险之事,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以能战为能事,整本《颜氏家训》包含甚广,有胎教之训,有修身之术,有为学之道,有处世之学,有治国之法,为后世学者进行家教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板。

  明末清初,朱柏庐写了一篇500多字的骈文,其中不少名言警句为后世所记诵,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但形式优美,而且非常接地气,同时也包含了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到了清代,家书文化开始盛行,晚清的那些重臣都有家书遗世,最有名的当属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在曾国藩的家书家训之中,有来回省问的信,有探讨学问的书函,也有教育子女的训言。虽然斯人已矣,但是家风建设的智慧和方法值得我们好好的传承。

  从古代名人名家的家教,形成了良好的效果,孔夫子一脉成为历代统治者必须尊奉的家族,历代孔氏皆被封为“衍圣公”;颜之推则身处乱世,朝代更迭,但是始终能够不失品格的保持自己地位和道德;诸葛亮家教之严,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儿子、孙子也在卫国战争中殉国;而曾国藩则不仅自身成为汉人在清代获得封侯的第一人,其子孙后代也皆有成就,为国家建设贡献了力量。

  中医药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一是基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实验为基础的医学,一是基于古代农耕文明的实践为基础的医学。中医学基于“德治”为基础的医学的特性依旧存在,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好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借鉴小共同体本位的“德治”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我们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特别是要以家庭家风建设带动中医药的学风建设,从家风家训的角度加强中医药文化在家庭内部的传承能力。在中医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家庭家风家教案例,如胡庆余堂的“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这种“慎独”的思想,影响着很多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训言,对中医药炮制工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上,以此等家风建设带动事业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都有自己的家庭文化,从中国历史上的家风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中医人本身的家庭教育,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信赖中医、支持中医的社会风气。中医药的未来如何,关键看中医人的医德医术如何,而中医人的医德医术关键还是看家风如何。一个好的医生,可以影响一大批的患者。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家风就是“君子之德”,一阵中正优良的家风吹过,肯定能够影响很多家庭,也会感染千千万万的社会人。通过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口碑,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而探索一条适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道路,是实现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一个重要抓手,也值得每一个中医药人深思。

  以家风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家庭是基于血缘和情感纽带的小共同体,而中医药事业则是基于职业和共同追求的大共同体,基于儒家文化这种小共同体的感情认可的医学模式,家风建设对于中医药发展模式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家是一个世界的小细胞,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社会单元,一家之风正,则一乡之人瞻仰;家要兴旺必有良好的家风,家若要败亡必有可亡的征兆,中医人历来重视传统,若能借鉴古往今来的家风建设经验,将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也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当前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将深度参与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我们一定要时刻不要忘记中医药的文化属性,给予中医药带来的医疗救治过程中,给予中医药文化带来的人文关怀,更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出去,从家庭开始,及于邻里亲朋好友,以风化之,获得文化认同,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行稳致远。(邓杨春 中华中医药学会)

(y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