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后疫情时代医院如何走出困境

时间:2020-08-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卢文华

  □ 卢文华 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抗疫也经历了由战时到常态,由全民到专业。此次疫情,不仅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习惯,更对各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患者从不敢来,到不准来,导致医院业务呈断崖式下滑。同时,由于防控支出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重了各医院的运营压力。在后疫情时代,医院如何搞好常态化防控,同时兼顾发展?笔者认为,需要深入思考、全面剖析,通过增强内力、降本增效、改善就医模式等方法,从而走出疫情困境。

  业务总量下滑 需在增强医院内力上下功夫

  疫情暴发初期,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为全面降低疫情传播风险,阻断病毒传播路径,一是部分科室停止执业导致就诊人次减少(如口腔科、耳鼻眼喉科、内镜中心等科室先行停诊,随后针灸、胃肠镜、体检科等也进入“冷冻期”)。二是由于客运车辆全部停运,造成患者无法出行,因此择期手术、创伤患者,老年科病人剧减。三是特殊人群因为居家照料,发病率显著下降(如儿科)。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同比下降了27.2%,全国公立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了29%。

  如何实现后疫情时代业务的快速恢复,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在增强医院内力上下功夫。首先,应注重医院专科建设。专科强,专业强,竞争强。通过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重点专科,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学科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专科人才梯队,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带动医院整体事业的发展提升。以西部某县中医院为例,该中医院骨伤科始终秉承“专、精、强”的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重点突出中医药特色,采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外科疾病,受到了诸多患者的点赞和好评。复工以来,日均诊疗150余人次、住院110人次,月手术例达到200余台,与去年同比增长25%,三四级手术增长75%。

  其次,应强化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兴,医院兴,事业兴。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对于医院而言,应时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研究制定科学的医疗人才发展计划,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将培育学科带头人作为抓好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发挥其在推动学科建设目标和科研项目、培养接班人和建设学科技术骨干队伍方面的积极作用。医院应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班。实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

  最后,应加强疫情防控让患者放心就医。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强化院感防控,做好重点科室督导、医务人员自身防护和消毒隔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门诊工作;毫不放松做好来院人员全面排查,科学规划就诊流程,做好病区优化设置;避免交叉感染,时刻绷紧防控理念这根弦,夯实防控工作每一步,做到防控意识不松懈,防控措施不弱化,防控工作不退场,让患者放心就医、安全就医。

  营收入不敷出 需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

  疫情暴发后,为了更好防控疫情态势,所有医院启动了三级预检分诊、病区管理和入户排查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成本剧增。除此以外,防控物质也是一日一价,且全是现款购进,导致成本支出增大。据统计,一个医用外科口罩由最初0.28元到最高峰涨至3.8元,一次性防护服由65元上涨到360元、N95口罩由15元上涨到135元等,涨幅达数倍以上,大大增加了医院防控支出。与此同时,医院垫付的医保资金又未及时拨付到位,部分地方医保资金“欠账”达亿元以上。

  医疗机构在期盼医保基金拨付的同时,更应主动作为,降本增效。一是在防控成本上严格措施。应当进一步优化防控流程,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常态化防控,坚决不擅自提高防控级别。同时,要根据标准预防原则,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及普通门诊个人防护,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对所使用的防控物质,要建立台账,实行领销登记制度,严格管控,杜绝浪费,降低成本。二是在优化结构上再添举措。在优化病种结构方面,通过分析全院病种构成比例,确定优势病种,鼓励向诊治疑难重症和三四级手术发展。在优化收入结构方面,结合医保DRG付费方式,进行内部管控,通过降低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使医院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收入结构合理化。三是在落实政策上积极争取。将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作为重要内容,多向当地主管部门汇报,同时,请求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及时同医保部门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按时拨付医保基金,进一步减轻医疗机构运行压力,确保工作有序实施。

  就医模式改变 需在互联网医疗上下功夫

  此次疫情,让绝大多数轻症患者放弃了到医院进行诊治,而是在家中,通过网上就医、电话咨询等方式,实现就医网络化。同时,一些乡镇患者因文化程度受限、对互联网诊疗流程陌生,造成网上预约就医困难,导致病情得不到及时救治、出现了“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

  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最为迫切的事情,更成为医院融入互联网时代、助推医疗事业发展的“驱动器”。 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对于解决互联网医疗的费用痛点释放了积极信号。远程诊疗、在线家庭医生签约、线上健康管理,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让医疗服务越发触手可及。因此,医院要在完善互联网建设上谋求实效,在实现线下“挂号、缴费、打印”就诊流程“一条龙”服务的同时,通过形成“互联网+诊疗”发展新模式,真正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提高患者诊疗的便捷度和效能,增强患者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卢文华)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