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师承得道 匠心临床

时间:2020-08-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吴力强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师承工作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展起来。师承是一个平台,一般为三年,在此过程中,学习老师独到的临床经验。然而,古语有云:“大匠悔人,示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师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师承的结束并不代表已经圆满结业, 只有多一份付出,才能多一分收获,笔者认为,诚可以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来表达。

  晋·葛洪有言:“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矣。”近代的谭嗣同先生也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在经历了多年的跟师之后,我才对这些话有更深的理解。我们师承人员与师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徒之情;我们的身上烙下了师父的影子;我们的言行中有了师父的语调;我们的处方代表着师父的形象。父母给了我们身体,而师父则造就了我们灵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笔者所在地苏州太仓,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有学自吴郡始”,从范仲淹创办府学,书院兴起,吴门医家学风沿袭,人才荟萃,如明代的吴又可,元末明初的王履,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徐灵胎等。我们的老师也继承着吴门医家“匠心独具”“精勤不倦”的优秀品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学习医术的同时,更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及与人为善的高尚情操。我的老师沈炳章先生,四十多年来的膏方本,每年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葛友庆先生,年过七旬,读书的习惯一直未变。

  《四库全书总目》有这样的记载:“《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国朝叶桂撰。桂字天士,吴县人,以医术名于近时。然生平无所著述,是乃门人取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附以论断,未必尽桂本意也。”作为传承者,华岫云等门人已经相当完美地诠释了叶氏的本意,但这句“未必尽桂本意也”,让人有些许无奈,却也是中肯之语。“未必”两字诠释出古人对于学生总结师父经验的苛刻。笔者认为,惟有尽善尽美,才能“近师本意”。

  每一个行业,从来没有好走的路。戏剧工作者用“戏比天大”来形容对职业的重视;人民教师用“课比天大”来形容重视教学工作,中医传承也要有“学术比天大,继承比天大”,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沈炳章先生在我院2003年年终总结会上说:“我已年过古稀,虽白发苍苍,但初心未泯。入门岐黄,是我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坚持不懈,是我实现中医梦的基石,身为一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医工作者,多么需要构建一种平台,来展示一些“贫瘠”的收获、痛苦的教训和对未来的展望与探索。风风雨雨56载,中医院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对其感情至深。”在经历了三年的跟师学习后,带给我学术上的提高,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是否能够成为老师希望的模样。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年是一个结束,不如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希望医院能够给青年中医搭建平台,学习前辈的医术,交流自己的临床心得,活跃学术空气。我们也必将在今后的医学道路上,不忘恩师,匠心临床。(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