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山东中医药大学有对教授伉俪,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喜爱的导师——

丽东书院传承医道

时间:2020-09-0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张昕

丁元庆与张安玲夫妇。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园,记不清有多少个周四的晚上,丁元庆和张安玲夫妇舍弃在家的休息时间,与学生们在一起读书和研讨;他们只记得,当一批批学生在多次指导和督促下,经过无数次的读书思考讨论钻研,治学态度和学术研究能力不断长进时,是多么欣慰和满足。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微不足道,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两位以“丽东书院”为平台,风雨无阻十几年,坚持每周四晚与学生开展读书和学术研讨活动的老师,就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授、山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医师丁元庆和学校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授张安玲。

两位老师都有着很多光辉的头衔和荣誉。丁元庆1983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并考取伤寒名家李克绍的硕士研究生,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是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卢尚岭教授学术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内经分会委员;他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标兵、全省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政协委员。张安玲于198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任教,多次获校“本科教学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教学名师”,201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成为建校来首位获此殊荣的老师。

所有的荣誉都实至名归。但是,他们心中最在乎的称号,还是“学生最喜爱的导师”。

中医治学,自有其道。作为导师,如何培养好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十几年来,丁元庆、张安玲以“丽东书院”为平台,以“热爱中医,志同道合,自发组织,摈弃功利”为宗旨,秉承传统的教育理念,经典与临床及教学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为当代中医传承与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传道授业 风雪无阻

“丽东书院”之名,寓意颇多。千佛山古称历山,创建于1958年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即坐落于历山之东。丽,繁体为“麗”,好看之意,今作“丽”,与“历”谐音;东,五行之首,日出东方,又含山东之名。书院取名“丽东”,寓含书院发祥地,又寓有对齐鲁大地及其民众的祈盼与祝福。

丁元庆也记不清“丽东书院”正式成立于2003年的哪一天。现任职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路玉良是张安玲的本导制学生、丁元庆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他作为本科生加入时,书院已经开办有一段时间了,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加书院学习活动的内容:“丁元庆老师做了题为‘香附治头痛的机制与配伍应用’的讲座。那时我还在读本科,短短一次课,竟是一次顿悟,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医、什么是学术、什么是研究。在以后跟师学习的6年多时间里,我获益良多。”

丁元庆自2001年开始带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他和张安玲坚持每周四晚指导“丽东书院”的研究生讨论课。除了节假日和外出有事,风雨无阻。每次20几人的研究生团队中,自然也包括张安玲的学生。多少年来,伉俪二人的研究生都是共同指导、共同带教、相互切磋。

在书院,学习团队要提前数月确定以专业知识为主的讨论内容。每月4次的课程,各有重点:两次学术研讨,一次读书会,一次学生以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为专题的期刊讨论。学术研讨主要是专业内容,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每期一人主持、一人主讲,大家共同讨论;最后由丁元庆对讨论内容、PPT制作水平、教姿教态、语言表达等方面予以点评。多数情况下,他根据研讨内容再授课一小时。这样的授课,比课堂教学要费时费力,丁元庆每次都认真准备,自己制作PPT课件,有些讲授内容甚至是其多年的研究心得。

说起老师的坚持上课,丁元庆2010级硕士生、现任教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的温雅记忆颇深:“记得有一年冬天周四的晚上,大雪纷飞,路面结冰严重。丁老师仍然冒着风雪,徒步从二宿舍走到老校给我们上课,走到教室的时候,老师满身是雪。因为前些年担任大内科主任及科主任期间工作劳累,门诊病人又多,老师出现了两次眼底出血,常常出现视物模糊的情况。即使是这样,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老师都是坚持亲自指导每周四的讨论课,有时候为了赶来上课,都顾不上吃晚饭。这样的坚持,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对讨论课更加珍惜。”她说,通过讨论课和讲课,强化了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了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能力,为自己日后就业面试与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思考 临证求真

“丽东书院”以“非其真勿授,非其人勿教”为宗旨,强调“严进、严出”,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中医人才为目标。书院除在读硕士研究生外,近几年,还增添了在职的“拜师弟子”和“再传弟子”。丁元庆很幽默地做了分班命名:毓阳班、春晖班、东林班、中兴班、海曲班,还有少年班。丁元庆祖籍日照,号丽东毓阳,他的研究生分在毓阳班,学院附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刘春梅慕丁元庆之名拜师加入到团队,其弟子在春晖班。最有意思的是少年班,班里只有两个人:丁元庆和张安玲。“老夫聊发少年狂……鬓微霜,又何妨……我们是50后,不就是少年班嘛。” 丁元庆乐呵呵地说。

对于学生,他一直坚持“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在读学生,他根据硕士生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及中医内科、脑病学术需要,制定了《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研究内容与当读书目》,使学生尽早明确需要学习的内容与要求,自觉主动去学习。针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临床或教学岗位的拜师弟子,则根据各自从事的专业领域,提出学习建议与读书指导,使之发挥特长,进一步提高。

熟读经典是学习中医之门。丁元庆强调,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必须潜心研读历代医籍。他从自己读过的医籍中精选出既有独到见解、又有临床指导价值的数十种,制定出方案,让学生们认真阅读。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丁元庆要求书院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坚持临证。他确定的目标是:中医功底坚实,西医视野开阔。学生除在省中医院实习之外,还被安排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病房学习,接触省内最高层次的西医教学与临床,跟随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临床、听课,在每周四的讨论课中,也常常会讨论学习齐鲁医院多位教授的临床资料,为日后临床打下好的基础。

时时关注学术前沿与动态,也是他对学生们的重点要求。自2011年6月起,学习团队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为主题,创办了名为“CAS半月刊”的电子期刊,后改为月刊。该电子期刊每期由2名研究生合作完成,字数在2~3万字左右,内容以血脉病及其相关问题为主,中西医兼收并蓄,特别强调时效性。书院每月的活动中,专门有一次CAS专题讨论。 “CAS月刊”的创办对提高研究生收集与研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大有帮助,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分析、评价与使用文献的能力。

亦师亦友 如父如母

在做学问上,丁元庆对学生严厉有加、毫不留情,在生活中,却是和蔼可亲、无微不至。他经常通过面谈、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研究生交换看法。内容不限于学术与专业,更会进行心理沟通与精神交流。学习团队建成了“丽东书院”微信群,除了讨论专业知识以外,他也常在群中分享业余时间的摄影作品。

夫妇俩视学生如子女。从2004年始,每年的小年夜,如果赶上不能放假,两位老师总会把在校的学生们聚到一起,吃团圆饭,一起过节。多年来,夫妇俩一直住在学校二宿舍最老的1号楼,整洁朴素的家里,常常洋溢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丁老师隔三差五地给我们带味佳肴,花生、栗子、茶叶蛋、点心、时鲜水果……每当我们看到丁老师拎着家里的布兜来到讨论课上,就知道一定是张师母又给我们做了好吃的!对我们来说,离家在外求学,能遇上这样两位‘如父如母’的老师,是一辈子最大的幸运。”学生温雅在说到这些往事时,满是幸福。

回忆起老师的恩情,温雅禁不住眼睛湿润了。“记得在我临毕业的时候,就业和升学都不顺利,精神压力大,情绪低落,甚至丧失信心。老师用一条条短信、一封封邮件来鼓励我、安慰我,指导我走出困境。2013年6月29日,我参加完外地事业单位考试结束后,匆忙赶回济南,凌晨12点多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温雅,是否安全返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老师第二天还有门诊,深夜却还在牵挂着路上的学生。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才让我渡过那段最艰难、最沮丧的时期。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都会无比感激老师。”

耕学之余,游学也是常有的事。近年来,丁元庆组织大家游览了济南名胜五龙潭、大明湖、百脉泉、朱家峪、五峰山、莲台山等,参观过济南宏济堂中医药博物馆、国家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东阿阿胶博物馆;多次参加当地文化学者主持的文化节目,请专家讲授书法、摄影艺术课程,为书院注入新活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也体会到了“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乐趣。

说起书院,路玉良满怀深情:“经过了书院期间的学习和训练,让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严格的临床训练,让我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成为科室临床工作的中流砥柱;严格的科研训练,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踏实地开展学术研究;严格的学术训练,让我能胜任临床教学,并率先在《中医内科学》开设PBL课程,教学水平得到学生的赞扬。作为其受益者,书院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此也向两位老师致敬!”

杏林有道传中医。期待“丽东书院”在丁元庆、张安玲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发皇古义,融汇新知,以更加生机和温暖之光,照亮中医传承之路。(张昕)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