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后疫情时期中医院运行机制探索

时间:2020-09-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宫照东

□ 宫照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在紧张的疫情防控时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中医药抗疫作用,为患者提供服务。如今,国内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笔者想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通过回顾过去,谈谈对未来后疫情时期医院运行机制的探索。

回望抗疫岁月

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大年三十当天,医院接到辽宁省卫健委命令,要求当天下午就把发热门诊独立出来,开展独立发热诊疗。

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领导班子立刻行动,层层部署,医院的设备和耗材全部封闭,任何人不可随意调配,只有党委书记在卫健委指导下,才可调配物资。

医院机关百余名党员突击队员和机关干部,全部第一时间冲锋到一线进行预检分诊、体温检测,登记信息等相关工作。直到现在,每天医院都有一名副院长带着院感、护理、业务处等相关部门人员,到医院的每个角落进行监督和检查,由党委书记过问监督检查情况,每周党委书记都要同各部门负责人谈话,总结问题,落实责任。

建立互联网医院今年1月,医院正式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新冠疫情的爆发,虽然阻挡了百姓去医院就诊的步伐,却没能阻挡百姓对就诊的需求。

为了方便就诊,医院迅速组织500余名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平台服务,实现了咨询问诊、复诊开方、预约检查、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业务云办理。截止到8月,互联网平台服务将近4万人次,药品配送比例达到了93%,真正让患者体验了足不出户就医的感受。

组建团队研发新制剂疫情期间,医院组建核心医疗团队,研发三个院内制剂,用来缓解流感、预防感染。同时还研发出预感颗粒,为援鄂辽宁医疗队员安全的保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海外帮扶显担当国内疫情刚刚趋于平稳,国外疫情形势开始加重,医院与辽宁省侨联联手,在医院的互联网医院上开通华侨专区。利用侨联的运送渠道将2000盒预感颗粒剂运送到国外,让海外的华侨同胞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与可靠。

中医院的变与不变

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这些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巨大的前景蓝图。

但此次疫情爆发后,许多中医院也出现一些矛盾与问题,当下,中医院应当反思如何在后疫情时期发展,这涉及到中医院的变与不变,如何变等问题。

第一,医院不变的应当是坚持中医药特色。

在抗击疫情这场真枪实弹的实践中,中医药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因此,中医院更应当发挥中医药特色,守住中医的本色与特色。作为医院的管理者,也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中医的本色与特色,才是中医院生存和发展之道。中医特色的发挥,既要体现在治疗效果上,也要能够帮助人民大众形成对疾病的预防观,进而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管理者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充分做好管理者的顶层设计,以构建医院整体中医文化范围为抓手,包括医院整体环境建设、装修,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同时鼓励员工,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正确引导,为全民健康做出中医院的贡献。

第二,医院不变的是继续夯实临床医生中医理论功底,培养中医临症思维,提升中医修养和修为。

疫情发生后,中医药辨证施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医人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快速把握急危重症证候,准确用药。管理者应突破传统思维,从绩效管理,科室落实,自我管理,病人随访等多个维度出发,设立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水平。

第三,医院应变的,是不断提高中医治疗常见病、高发病的水平,尤其是强化中医对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

医院应加快筛选中医疗效比较突出的病种加以推广应用,并将其发展为医院的优势、重点病种,这就要求医院精益求精,集中精力重点研究某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或疑难危重疾病,将中医治疗方案逐年优化。

近年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选择了一些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的疾病,比如重症肌无力、心衰、心律失常等疾病;一些西医治疗副作用比较大的疾病,比如儿童抽动症、小儿癫痫;一些西医治疗手段比较单一的疾病。通过这样的筛选,在这些病种的治疗上,通过不断探索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发挥中医药特色,不仅能提高临床医生中医治疗水平,也能提高医院整体中医治疗水平,强化医院中医药特色。

第四,医院应变的,是提升诊治能力。

中医院的一大短板,是西医治疗能力欠缺,当下,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现代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已成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方案,中医院在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应围绕专科专病,尤其是急危重症疾病,更新医疗技术,引进先进疗法,形成中西医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医院的医疗水平。

把握医养结合大机遇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

这场疫情虽然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强烈冲击,但后疫情时期,全球对健康产品需求更加增大,对健康生活的方式更加渴求,健康服务业存在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商业机遇。

以“治未病”为理念的中医药,与现代健康观念相融合,且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药将会有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而言,康复中心是治未病和康复一体化平台,康复中心现设立康养结合的实验区,主要立足于神经内科的康复患者群,实验区设立特殊病房,享受中医药各类康养服务,收费相对较高且没有医保,但是现在开设的15张病床,从疫情开始到现在都是满的,证明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康养市场对中医药的欢迎,这是各家中医院都可以做的尝试。

因此,当下中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业正处在黄金发展时期,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是中医院广阔的服务对象,疫情对经济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我国,医疗专家大多是在研究疾病的治疗,却很少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所以健康服务的产品非常少。中医院如何在后疫情时期打开局面,笔者认为需要调整服务的目标,围绕健康这个共同的目标,利用患者的差异化需求,勇于创新,进一步拓宽中医院发展的空间。

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认真研究市场,整合市场需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各中医院应立足于自身中医优势,结合当下市场情况,选准平台,抓好切入点,才有可为之事。

研发中药服务衍生品目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围绕着“中医药膳”这个服务项目,已经着手研制出来海参药膳粥、茶膏、养生茶、熏香等等一些中医药服务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已经取得专利,有的还正在申请审批,这样,可以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产业链,拓宽产品销路,增加医院效益,也有助于打造医院品牌。

走入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沃土是在基层,例如小儿推拿技术,这项技术可以显著治疗小儿的发热、咳嗽和便秘,是介于保健与医疗之间的操作技术,目前已社会上进行了广泛推广。

下基层不仅仅是义诊,还要把医疗服务直接送到百姓家门口,既省了百姓去医院挂号排队的麻烦,又让他们看病更安心。(宫照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