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中医心理学中的医患沟通智慧

时间:2020-09-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张靖 罗浩

  近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不论是在医方还是患方的调查都提示:医患之间有效沟通是医患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医学千百年来积累的诊疗沟通智慧,对当下医患间有效沟通仍具借鉴意义。

  医患“沟通”从本义内涵看是:诊疗中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的互动,在保护、滋养中,使治疗和顺通达。中医心理学的医患沟通坚持“沟通”本义,核心主旨和最终归宿是对患者的保护与滋养,是帮助患者在安全的、受保护、有滋润的关系中走向健康。

  医疗服务有其特殊性,其中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存在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几乎中医学所有的治疗手段类型,无不重视和传递着“沟通”的内涵。如外治法中的艾灸,艾在古时被称为“冰台”,燃艾救病即引天阳下人间,一来驱逐阴性邪祟,二来温养人体阳气,助人恢复健康。再如内服之品六神曲,在造药之初药师便要斋戒焚香,礼敬药神,又挑选农历六月初六制曲,意在沟通“六神”——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勾陈、腾蛇,赋药曲以神性,疗疾养生,助益健康。

  归根到底,这些“仪轨”中传递着对天道的敬畏,对生命、救治生命之职业的敬畏和审慎,对待生命不可以草率、轻易,要遵循天道,要以符合天道的方法去帮助人。这种敬畏审慎、由内而外的庄严认真,患者看见在眼,体验在身,感受入心,就是医患沟通,就是医生带着患者一起沟通天地大道,起到治疗和帮助治疗的效果。

  医患沟通的双方角色不可逆、地位不对等,主动权和优势均在医护一方。患病,除遗传而得者,本质上都源于患者自己在有生之年的种种选择,源于患者很少注意或轻视了那些有碍身体与情绪健康的行为。基于这样的客观,医患沟通中掌握更多主动权的医者就需克制自己的偏见、私欲,将利于患者健康的价值观融入沟通。在医患的治疗关系中“克己”也就是孙思邈《大医精诚》所讲的“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而要“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普同一等,皆作至亲之想,舍己从人、舍己从道。

  舍己从人是放弃医生自己的私欲和认知偏见,一是时时处处以患者的健康为念,以患者熟知的语言阐述病情、解释诊疗。二是顺从和信任患者,在医患互动中相信患者内在蕴含着自己恢复健康的能力。舍己从道是医生不拘泥于个体知识的局限,时时处处以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迎接所有与疗愈有关的真知,并将这些真知运用在服务患者健康的工作中。中医医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是舍己从道的行动,《灵枢·师传》在回答“顺之奈何”时以“四问”作答: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意即和顺的、有疗效的诊疗不单单是中医药技能单因素起作用,风土人情、习俗禁忌、社会礼仪和病患的爱恶苦乐等等都是影响疾病治疗和转归的重要因素,中医心理学的医患沟通因此而强调在医患沟通中的“克己利他”、舍己从人、舍己从道。

  医生要学会带着“谦虚、主动、感恩、好奇”之心去聆听患者的故事,换位思考,审视医患沟通存在矛盾的潜在内涵,能够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去体谅、理解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耐心与患者“好好说话、好好相处”。

  通过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医生习得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感情、更有质量地倾听以及从患者陈述中发现隐藏信息的能力,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治疗方案,和患者及其家属一起修正之前趋向疾病的生活方式,重新写就走向健康新故事。(张靖 罗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