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0-09-2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闫铮 杨一玖

  •要实现精准扶贫,选择的项目、技术、方法要精准,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贫困地区办得到、办得好,切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环境、经济、市场条件。

  •中药的产业化,可以带动农业、食品业、制药业、养殖业、环保业等相关产业的滚动发展。在贫困地区,因受到知识、技能、交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药的这些潜能还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正是扶贫工作可以发挥效能的优选目标。

  •学会运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开展扶贫工作,中医药虽然只是反映于扶贫工作领域的一个侧面,但足以证明中医药对于服务人民健康、服务扶贫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

  贫困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障碍之一。党中央把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扶贫脱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以举国之力,助力贫困地区尽早尽快摘帽。如何实现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是摆在各行各业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近年来,中华中医药学会积极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战略,制定扶贫方案、开展扶贫工作,对于解决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造成的经济发展滞后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症下药 为扶贫工作精确定位

  当前,医疗健康资源分布不均、有能力的医学专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基层卫生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整体较低、对重大疾病诊治效果不佳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种越贫病越多、越积病越大的恶性循环日积月累,导致贫困地区难治性复杂病证的增加、医疗消费占日常生活支出比例的增高、贫困人群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负担医疗开销,最终形成整体生活和经济水平低下贫困的态势。

  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调研资料显示,全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疾病已成为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非常明显,扶贫先治病、扶贫先强人,是扶贫工作中无可替代的一环。

  立足行业,选准切入点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从人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维度来看,中医药防治疾病能将治疗前置,在身体出现功能性问题或者有症状表现时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注重未病的防治,且具有简、便、廉、验、效的技术特点。将扶贫的切入点立足于中医药,发挥技术优势,对于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减少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以及改善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显著优势。

  中华中医药学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专家资源优势,针对自身条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指示,在扶贫脱贫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明确自身定位,以问题为切入点,坚持分类施策,结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做足中医药文章,充分整合、利用、发挥学会的各项资源优势,围绕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创造,发挥学会在中医药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统筹管理,组织高效的人才队伍

  中华中医药学会现有18万会员,聚集了国内顶尖的各科中医药专家资源。要想发挥好中医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技术优势,队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面对集中的人才优势、松散的组织形式,必须具备高效、务实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专家资源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基于此,学会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制定扶贫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落实一系列扶贫措施。领导小组由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亲自担任组长,3名副秘书长任副组长;1名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落实扶贫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学会办公室(人事处、党办、纪检监察办公室)、学术部、科学普及部、国际交流部、标准化办公室(研究与评价办公室)、信息部(期刊管理办公室)、会员服务部、财务部等各部室负责人共同组成,形成“人人关心扶贫事、个个都是扶贫人”的全会一盘棋式的扶贫工作格局。

  为搭建基层医疗精准帮扶平台,整合优秀扶贫专家资源,让更多致力于中医药扶贫工作的专家加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学会先后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实施中医药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扶贫志愿者专家组”的通知》,在各地方学会、专科分会、会员团体单位的支持下,遴选出专家志愿者313人,直接承担起扶贫工作的重担。这支队伍由临床门类齐全的老、中、青结合的高、中级专家组成,有良好的医德和丰富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经验,是保证实施扶贫方案落实的基本保证。

  在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学会发动风湿病分会、眼科分会、肝胆病分会、整脊分会等65个学会分支机构,借助学会和专科分会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将中医药技术运用到扶贫实践中,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精准扶贫工作。结合中医药技术优势和学科特点,涵盖了包括义诊、培训、捐赠、科普、提供咨询服务等多种帮扶方式在内的系列活动。

  截至目前,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共组织专家义诊600余场,义诊总人数达10.5万人次,组织开展基层医师培训450余次,培训医师7.4万余人,发放科普资料3550册,开展科普活动270余场次,科普人数达到6.4万人,提供专家咨询服务700余次,服务6000余人,捐赠医疗物资945余万元。

  周密的组织、高效的队伍,使学会的扶贫工作扎扎实实、落地有声。不仅受到贫困地区人民的欢迎和肯定,而且还先后获得中国科协授予的2018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优秀组织单位”“中国科协定点扶贫2019年度工作考核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

辨证施治 为扶贫对象精准服务

  要实现精准扶贫,选择的项目、技术、方法要精准,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在贫困地区办得到、办得好,切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环境、经济、市场条件。为此,在接受扶贫任务之初,学会即组织领导和专家赴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县山西吕梁临县、岚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扶贫县山西省五寨县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围绕中医药切入可行性的命题,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医疗卫生现状及存在的困难,结合学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制定出帮扶工作的基本措施和具体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

  智力扶贫,为贫困地区培养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通过专家直接帮扶,虽然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但专家撤离后怎样能保存一支可以留得住的本地人才,是长远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局面的根本举措。学会在扶贫中整合专家资源,鼓励专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贫困地区需求建立专业专科团队,把中医药知识带下去、留下来。

  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学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联合组成帮扶小组,初步确定了今后2~3年内计划为当地培养实用中医技术人才的合作计划。

  2019年学会分别于3月、6月和11月成功在山西五寨县举办了三期适宜技术培训班,培训基层医师80名,投入帮扶资金20余万元。通过对推拿、按摩、拔罐、艾灸、刺络放血等理疗方法的实地培训,使基层医生掌握了这些技术的临床适用和禁忌范围,对于高血压、腰腿疼痛等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学员们反映,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简单,易学易会易用,疗效看得见。随着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人传人的连锁传递效应,使当地患者对这类治疗方法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科协《科普惠民服务专项服务定点扶贫县项目》的有关要求,学会又组织疼痛与康复学术产业共同体专家团队分别在山西临县和岚县组织开展了四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活动,共培训了394名基层医生,实现了每人至少掌握2~3项适宜技术的目标。这次培训的“宫廷五联术”,是已传承了300多年的由包括理筋术、一罐通、药灸术、拔寒祛痛术和腿疗术组成的多功能复合技能,有一学就会、一讲就懂、一用就灵的良好效果,受到基层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赞赏。

  学会眼科分会还专门搭建了基层医疗人才帮扶平台,吸纳来自全国43家国家重点专科单位、医疗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100余家单位参加,开展了覆盖整个帮扶地区的大面积培训活动,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重心下移,扶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这一人才帮扶平台,通过传帮带和顶尖医疗技术的下沉,全面强化了基层人才培养,提升了基层诊疗技术的具体实践,解决了困扰基层民众的医疗供需不对称的矛盾。

  学会风湿病分会也组织专家开展了《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基层巡讲活动,走遍包括扶贫地区在内的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偏远地区,为基层中医院现场巡讲60余场,培训医护人员1万余人次。这一活动提高了基层医生的风湿病诊疗技术,对解除困扰大量人群的腰、腿、颈、肩疼等为主要表现和因之导致生存能力下降、劳动能力丧失的多发病、常见病,为促进基层医疗单位对风湿病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积极尝试。

  技术扶贫,用中药材产业带动贫困地区致富

  中药的产业化,可以带动农业、食品业、制药业、养殖业、环保业等相关产业的滚动发展。我国现有中药品种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000余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余种。这些资源有许多是存在于贫困地区的,这些项目的开发是直接给贫困地区人民带来经济利益和借此改变一个地区经济格局、解决人口就业、推动经济发展,使这些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在贫困地区,因受到知识、技能、交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中药的这些潜能还远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正是扶贫工作可以发挥效能的优选目标。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18年10月,学会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政府联合举办了“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暨中药材产业扶贫论坛”,组织中药材产业等相关人士与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人员对接、组织专家对当地相关产业进行技术指导,陆续在一些地区兴起中药种植、加工、销售的热潮,为当地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抓手,对助推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学会的积极协调推动下,广西平山镇引进具有“开胃益中、健脾明目”药用价值的陕西洋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黑米,自2017年以来在翰冲村试种成功后,已陆续在平山镇其他13个行政村铺开。截至2018年底,共组织发动贫困户665户的2864人参与这一项目的开发,种植面积达到969多亩。为了落实项目的推广,学会还提供了20万元开发资助款,组织了对口企业的高价回收活动,扎扎实实使一些贫困户走出了贫困的窘境,很快成为当地能自给自足之外有批量输出的富裕户。

  2019年9月,学会主动帮助定点扶贫的山西省五寨县,成功举办了“互联网+中药材产业扶贫对接会”,对接药材销售企业,聚焦中药材产业扶贫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除通过研讨会,听专家献计、解用户疑难、开拓视野、提高积极性外,还直接牵头为五寨县药材种植基地与药材销售企业就有关中药材销售的问题达成合作协议,使贫困地区群众找到了出路、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

  在开发贫困地区中药产业优势、指导当地中药种植、中药材加工、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学会不仅要重视自身专家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必须十分关注贫困地区自身造血机能的建立。丰富的中药资源,是不少贫困地区的金饭碗。

立足长远 为扶贫地区精细铺路

  扶贫工作既是阶段性的攻坚战,也是长远性的守卫战。完成了阶段性的扶贫任务,只是扶贫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如何守护取得的成果,让贫困地区的人民致富和不再返贫,如何让贫困地区的人民不断跟上富裕地区的步伐、逐渐汇入幸福的康庄大道,是扶贫工作后续工作中永不谢幕的长期工作。学会与贫困地区共同谋划,做出长期规划,要结成一对长期互助的对子、筑牢一条不断进步的长路。

  与扶贫单位的关系由朋友变亲戚,智力扶贫无终极

  脱贫的狭义目标是反映在物质上的,容易看得到;广义目标是知识和精神上的,不是短期能够彻底解决的。鉴此,学会本着与扶贫单位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的理念,做到“人走茶不凉,友情到永远”。一方面坚持定期“走亲戚”的方式,不间断地为他们派专家、送知识,随时帮助他们解决与发展中医药方向相关方面的难题;一方面坚持“请客人”的方式,安排基层中医药人员到学会出面安排的高一级医教研单位培训、进修,不断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利用现代手段,与扶贫单位保持“永不消逝的电波”

  学会拟于扶贫单位之间有针对性的搭建两个网络服务平台:一个是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在目前学术巡讲、义诊、科普宣传等基础上,成立远程MDT会诊中心,为扶贫单位提供远程会诊、技术指导,通过开展线上服务,对接基层医疗单位与上级医院、基层患者及上级专家,让基层医生不出门就能与“老师”沟通、患者在农村就能得到与城市患者一样的医疗服务。第二个是一体化临床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单位与上级对口医疗单位的病例、检验报告、影像信息等资源共享,以改善基层技术资料欠缺、诊疗手段不完善等近期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从而提高基层医生诊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可信感。

  在国务院和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会尽管在几年的扶贫路上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譬如如何能为贫困地区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享受到更优质医疗服务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再如出于事业单位经济支配上的局限性,客观上会使扶贫经费受到一些制约:既无法给受扶方以充分的资金支援,也对派出专家的差旅费、讲课费、带教耗材费等造成一定影响等,也是需要好好进行研究和协调的。

  学会运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开展扶贫工作,中医药虽然只是反映于扶贫工作领域的一个侧面,但足以证明中医药对于服务人民健康、服务扶贫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只要坚持走下去,一定会为国家的扶贫战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果。(闫铮 杨一玖 中华中医药学会)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