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发扬中医抗疫精神 涵养大医精诚情怀

时间:2020-10-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波

  □ 刘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

  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医学教育应对疫情新挑战、健康中国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新要求的总体战略。《意见》十分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22次提到“中医”,并把培养医德医风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强调“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中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展身手、大放异彩,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中医抗疫精神是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宝贵资源,要把中医抗疫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讲好中医故事、传播中医文化、打造铁杆中医。

  中医抗疫精神是大医精诚的现实注脚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对中医药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给予高度肯定。

  在援鄂工作方面,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4900余名中医药系统人员参加了援鄂医疗工作,占援鄂医疗队总人数13%,在抗疫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荣膺“人民英雄”称号,充分说明中医人在重大疫情面前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卓越风范。在中医疗效方面,中医药全程参与抗疫,充分发挥辨证论治、分类救治的优势,对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和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四类患者普遍提供中药,对阻止疫情蔓延起到关键作用;综合采用汤药、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坚持“疗效就是硬道理”,边救治边研究,快速筛选出临床效果显著的“三药三方”。

  一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系统阐述医德在医生职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中医抗疫精神就是新时代大医精诚精神的现实写照。以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王琦等为代表的中医界两院院士,或亲赴一线把脉问诊,或坐镇后方献计献策,力挽狂澜,彰显了医者仁心。

  张伯礼院士在武汉生病摘除胆囊期间,仍带病坚持奋战在一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17年前在救治“非典”患者时被感染,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张忠德毫不犹豫、主动请战。据悉,为了让患者普遍服上中药,疫情高峰期时有1000多口锅同时煎煮中药,24小时不停歇,那些煎煮中药的药剂师,以及武汉方舱医院为病人扎针灸、按压耳穴、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中医疗法的中医师们,患者和外界甚至连他们的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同样默默奋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最终阻击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理念精髓。

  中医抗疫精神是中医人才的精神底色

  当疫情扩散得到根本遏制,我们要深刻思考中医抗疫精神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启示。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要坚持把中医抗疫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以大医精诚为内核的中医药人才价值践行体系。

  要更加凸显大医精诚之“精”。疗效为上、技术为先,是中医药的立足之基,也是动力之源。在此次疫情中,之所以中医抗疫赢得普遍赞许,首先归功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而得到患者的充分认可。个别患者从刚开始质疑、继而接受,最终成为中医“铁杆粉丝”,一些短视频在极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引发网络探讨中医药的热潮。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规模和结构,特别是要注重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在应对重大挑战、解决患者病痛中展示中医药的魅力。中医不仅仅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根脉,更是实打实的治病救人手段,要引导中医药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认真钻研中医药典籍,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

  要更加凸显大医精诚之“诚”。中医药系统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彰显出“最美逆行者”精神,体现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面对狡猾的病毒疯狂肆虐,人们在骇然中坐卧不安、担惊受怕,而无数中医药系统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毫不犹豫奔赴一线,与病毒进行殊死搏斗,为当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要把“最美逆行者”精神作为医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秉持“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理念,发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不惜一切挽救生命的崇高品质。要鼓励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传承中医精髓、练好一身本领中磨砺大医精诚情怀,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古代名医无一不是医术精湛的活命菩萨,而此次荣膺“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以及荣膺“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都是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堪称中医药院校学子的励志楷模。

  中医抗疫精神是中医院校重要育人资源

  要积极构建中医抗疫精神的践行体系,特别是找准中医抗疫精神与传统中医价值理念的契合点,在弘扬大医精诚的传统文化中,擦亮当代中医药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底色。

  要挖掘提炼好中医抗疫精神。中医抗疫精神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精神现象,体现了中医药系统闻令而动、快速响应的职业操守,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价值。精神的传承并非易事,往往比学习具体的某项技术还要复杂,但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深入研究中医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利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中医抗疫精神的内核,探索中医药院校践行中医抗疫精神的路径。

  要传承发扬好中医抗疫精神。新冠肺炎疫情的硝烟终将散去,但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史从未停步,如何把中医抗疫精神系统传递给中医药大学生,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医药院校要通过“开学第一课”、理论宣讲、道德讲堂等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立体宣传中医抗疫精神的工作体系,使中医抗疫精神成为当代中医学子的精神追求。要把中医抗疫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通过课堂思政传递主流价值,引发广泛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医药院校青年是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要把传承发扬中医抗疫精神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元素,不断培养更多品德高尚、医技高超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刘波)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