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

——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院60周年

栉风沐雨一甲子 传承创新绽芳华

时间:2020-10-1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6版 作者:杨志云

  

    建院初期,老专家在野外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

  段金廒教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 今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院60周年。

  60年沧海桑田。作为我国最早举办中药高等教育的院系之一,从1960年只有十几名教师队伍、首届55名本科生的中药系起步,药学院走过了打基础、建体系、探模式的漫漫长路。自2000年更名至今,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持续发力。随着20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药学院进入了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中药学类、药学类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实力强大,居于国内同类院系前列。

  60年壮丽画卷。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烙印了几代药学院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写照几代药学院人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赤子情怀和忘我奉献,展现几代药学院人“担当有为、严谨精细、务实进取”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风范,昭示药学院不忘初心、继往开来、阔步前进的未来。

  担当有为 中药高等教育的拓荒者

  成就药学院的今天,教学之道、研究之风、奉献之尚,老一辈创始人泽被后人,功不可没。在我国中药高等教育初创之际,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开荒拓土”,既要规划课程,也要创编教材,还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为开辟新兴的中药学学科,他们殚精竭虑、不吝心血、不辞辛劳。

  195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1955年,学校副校长、中药学学科创始人叶橘泉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学校组建中药学教研室,颜正华衔命首任负责人。面对全国均无中药学教材的现状,颜正华迎难而上、昼夜奋战,主编完成了全国中医院校第一版《中药学讲义》,为中医本科生学习中药课程创造了条件。后来他奉调进京,在主编中药学教材等方面贡献突出,业界遂有“南凌北颜”之盛名。曾任学校中药学教研室负责人的周筱斋同样躬身而行,主持编写了第一版《方剂学讲义》。为配合课堂教学,建校初期学校即着手建设药圃、温室温床、中药材种植场,组织两批共7个采药小组分赴全国20多个省市,搜集腊叶标本和药材标本5000多份,建立了全国最早、标本最全的中药标本室,为编写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的传世之作《中药大辞典》打下基础。

  1960年,学校正式组建中药系,成为继成都、北京之后我国最早开展中药学高等教育的院系之一,同时挂靠中药系成立了全国同类高校中第一个校办中药企业。著名方剂学家许济群作为首任系主任,带领团队勤谨治学、担当有为,他们创制中药系教学计划,在我国第一本《中药学》本科教材和《中药学概论》教学参考书的基础上,自编了一套适合高等中药学本科教育的系列教材,堪称确立高等中药教育课程体系的奠基之作。

  学校重视中药系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建系初年相继从本校中西医结合班和当时的南京药学院、南京教育学院选留、引进优秀教师,开创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现代医药学知识的中药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叶定江、范碧亭、孙鹤年、洪恂等从此出发,渐成教学和学术骨干。

  叶定江是药学院中药炮制学科的奠基人,曾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范碧亭在中药药剂学领域建树颇多,曾主编了国家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中药类专业用)。孙鹤年精于中药材栽培,曾先后担任中草药教研组、药用植物栽培学与药用植物学教研室的负责人。洪恂曾任中药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及中药文献学领域成果丰硕。值得一提的还有1978年调任来校的著名中药鉴定学家任仁安,他为我国中药鉴定学教学体系构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主编出版第一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鉴定学》。

  药学院的创始团队和老一辈专家勇于担当、勤勉实干的精神风范,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药学院人。他们建树的中西药学融会贯通、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教学和科研理念,仍为后继者在办学兴研的各个时期所传承、弘扬、践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蔡宝昌长期担任中药炮制学科带头人,是毒性中药炮制基础研究、饮片炮制工艺质量规范、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等领域的权威专家;段金廒致力于中药资源化学与资源循环利用、中药配伍关系及其规律性的创新研究及学科建设工作,是我国中药资源领域领军人物之一。

  严谨精细 人才培养高地的建设者

  60年耕耘,60年跨越,昔日幼苗终成参天大树。当初的中药系于1995年更名为中药学院,2000年更名为药学院,2009年与学校中医药研究院合并。随着历史进程,顺应行业发展,在中药学专业之后,药学院于2000年后相继又开设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一批专业,开办了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000多人,已成为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类别齐全,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层次和教学体系完备,教学科研水平名列前茅的高等中药教育基地。

  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药学院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优化专业结构,致力于“办精本科教育,办强研究生教育”。创新产教研融合育人模式,学校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成立新中药学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开办“屠呦呦班”,率先探索中药学本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弘扬“青蒿素精神”,培养具备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学思维的“卓越科学家”;与附属康缘药业携手创办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探索中药学本硕连读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学院还优化了中药学、药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基于融合理念创新构建了“1+1+X双导师负责、指导组协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学院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打造了“系统生物学研究思路和策略”等研究生“金课”,中药学领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联合培养及双学位项目资助。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实施领军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围绕中药学学科群建设需求,精准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并通过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助推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拥有师资队伍230人,汇聚了一大批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其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青年“千人计划”、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

  学院着力打造优质课程资源与教材,将专业教材建设作为教学核心,将构建精品课程体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药学院人在教学实践中,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勤于总结内容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精研细磨、精益求精,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基础教材,其中包括任仁安主编的全国第一本《中药鉴定学》统编教材、叶定江作为副主编的全国第一本《中药炮制学》统编教材、中药炮制教研室自编的第一本《中药炮制学实验》教材。在全国第五版统编教材中,药学院同时成为《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的主编单位。近年来,药学院还组织编写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全国首套系列教材,同时还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多部。历经几代药学院人的孜孜以求,中药炮制学跻身国家精品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及临床药理学入选省级精品课程,还有一批专业课程获评校级精品课程。一批精品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批课程在“爱课程”平台上线运行,或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中药学》金课建设”入选首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金课工作坊”。此外,近年来建成的全国唯一的中药炮制文献数据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资源网,出版的“数字中医药”光盘,以及中药学类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类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为莘莘学子求学求知提供了便利条件和优越资源。

  学院着力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院从建院之初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药圃、中药材种植场、标本馆开展直观教学,开办中药企业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后相继与中医药行业单位合作建立相关专业教学基地达130多家。通过整合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实验室、校企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基地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学院还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3万多平米的药用植物基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和收藏70万份蜡叶标本的植物标本馆。为提升实习教学质量,药学院创新性引入网络化管理,实现了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人员、带教老师和学生良性互动。学院还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创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积极构建彰显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近5 年来,药学院学子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国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创青春”竞赛中获国赛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互联网+”竞赛中获国赛铜奖2项,为学校连续两次捧得“挑战杯”国赛“优胜杯”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药学院,教育教学成果显著。2019年,中药学、药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药资源与开发为国家特色专业,中药学、药学、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中外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硕士学位点有中药学、药学一级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博士学位点有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成绩斐然,中药学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建有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中药资源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和药用植物学6个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这里既是开展学历教育的中药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开门办学、服务社会的综合性中药学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初期,受原卫生部委托,药学院连续多年举办全国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师资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医药教学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和技术人员。此后还先后承办了为数众多的执业中药师继续教育培训班、全国中药房主任继续教育学习班、国际中成药班、研究生进修班。

  60年来,数以万计的各类毕业生和培训学员从这里启程,逐渐成长为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管理者、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成为彰显药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务实进取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领者

  从中药文献、中药材资源、鉴定、方剂等传统研究,到炮制规范、药理毒理、质量标准、中药新药研发,60年来,药学院科研工作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向,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逐渐累积创新发展的能量,形成了面向国家、社会、行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机制和模式。务实进取、传承创新、造福人类,成为药学院人一以贯之的科研价值取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真菌药物“槐耳颗粒”的研发过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药学院庄毅教授,承担着原卫生部关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课题。他东奔西走找到新鲜槐耳,进行了菌种分离和性状功效研究,并与部队医院肿瘤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协作,历经14年研究,推出了两个国家一类中药新药“槐耳菌质”和“槐耳颗粒”,获得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华本草》编纂项目于1989年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南京中医药大学总负责,凝聚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院学科骨干广泛参与编纂工作。《中华本草》集中华民族两千年药物学知识之大成,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收载药物品种最多、检索功能最全的划时代药物学巨著,是《本草纲目》以来中医药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曾于2001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第五届全国图书奖荣誉奖和第十届中国科技图书奖一等奖,获200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药炮制学科是药学院的特色学科,是中药学科2002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的重要支撑。多年来蔡宝昌团队聚焦以中药马钱子为代表的毒性中药炮制的基础研究,从细胞、分子水平阐明了马钱子的炮制机理,填补了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迄今仍是中药炮制领域所获最高单项奖。同时,团队还进行了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中药资源化学是段金廒创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他针对中药产业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创建了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方法技术体系,率先提出了中药资源产业化全过程循环利用策略,创建了资源价值发现与转化增效多元模式,构建了切合中药资源产业经济特点和客观条件的工程技术群,推动了我国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与产业绿色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天的药学院已具备强大科研实力,拥有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康缘药业共建的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发改委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炮制规范化及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究室、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品质与效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药功效物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近年来,药学院以解决中药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导向,围绕中药资源及其价值最大化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及中成药智能制造的技术研究、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建立、中药药效物质的发现与成药性研究、中药药效及机理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现代中药创制、基于名医验方的临床药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等重要领域,集聚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全面提升中药学学科群的科研能力和成果水平。

  首创了非药用部位多层次利用、固体废弃物转化型利用、液体废弃物精华利用等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策略与模式,牵头成立了中药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发展联盟,构建了可溯源优质中药饮片质量评价体系并形成产业示范,搭建了先进制药技术平台,提出了“有毒中药炮制解毒共性规律”理论,建立了常用有毒中药潜在毒性物质信息库,构建了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评价体系,建立了系统评价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技术和方法,创制了一批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

  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揭示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实质,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体系。基于海洋药源分子的高效发现与形成机制研究,从海洋放线菌中发现首例自然界催化[6+4]环加成反应的酶家族,拓展了对周环反应酶的认识,结果发表在 Nature,为基于合成生物学手段获取中药活性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冠状病毒主蛋白酶三维结构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靶向SARS-CoV-2候选药物并发表在Science封面论文,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及抗疫中药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近年来,药学院引培并举,优化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药学院专家牵头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在中药资源化学、合成生物学、中药智能智造等交叉研究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也初见成效。中药资源产业链循环利用适宜方法技术体系已在全国部分中药材企业推广;可溯源优质饮片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饮片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药学院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工作一直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作为建设中药学世界一流学科的主力军,药学院人将传承“担当有为、严谨精细、务实进取”的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征程中,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杨志云)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