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师承教育也应“在劳力上劳心”

时间:2020-10-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吴力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要“在劳力上劳心”,即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要付出心思。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也应该适用在中医师承教育上。劳力可以理解为“动手做事”,如临床诊病、带教工作;劳心则是“用脑思考”,如读书感悟、跟师心得。笔者认为,师承教育中师生更需要在“劳力”“劳心”上下功夫,如此,师承教育工作才能高质量地进行。

  劳力是基础,要勤于临床。明代崇祯年间,瘟疫流行,吴有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疫区,登门串户,调查疫情,观察症状,记录病情,随后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温疫论》一书,对瘟疫的治疗与预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没有长期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是难以写出如此巨著的。又如笔者工作之初,白天忙于随师抄方、侍诊,夜间整理笔记,尽管当时与老师也没有过多的交流,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步入医门。现在想来,这种日积月累的实践,就是“劳力”,而潜移默化的成长,或许可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表达。

  劳力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日常。特色是文化的延续,个性是特色的流露,缺少特色将失去文化底色。现今临床上有一种现象,许多临床科室都有自拟协定方、经验方,不可否认便于临床工作及做科学研究,但是这种突出共性,淡化个性的辨病用方,将医者的“巧思”淡化,遇到问题,将不能沉着应对,不仅对个人能力的提高不利,对临床教学工作也是不适合的,此种“劳力不劳心”的做法值得商榷。

  劳心是提高,要勤于读书与动笔。读书与动笔都离不开思考,思考的过程便是劳心。就读书而言,中医文献浩如烟海,而医案最受读者喜爱。近代经学大师章太炎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读古代医案,文笔优美,如在旁观诊,身临其境,日积月累,医家的用心之处便可以为己所用。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会发现,有时会理解不了老师的选方用药,我想这与读书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诚如吴鞠通所言:“叶氏之书,本不易读,盖其书中用古最多,读者不知其来路,不能领会其用意。”读书是劳心的过程,有人喜欢从经典书读起,有人主张从入门书开始,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用心去读。

  再拿动笔来说,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勤写读书笔记、临证心得,甚至抄书。《医学心悟》是清代程国彭在临床实践上的“劳心”之作,也是中医临床入门丛书,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学底蕴,深入钻研,要想写出如此通俗浅出的文字并不容易。动笔的过程又是枯燥且苦涩的,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诚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在劳力上劳心,要敢于超越。师承教育是培养学术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重点应放在人才的培养上。“在劳力上劳心”即是对老师教学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不断鞭策。老师在“劳力上劳心”可以提高诊疗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弟子;学生则可以以师为榜样,提升自我,在学术上勇于攀登。尽管要想超越前人或者有所创见并不容易,但是也只有不断“在劳力上劳心”的人才会实现梦想。

  历史上的许多医家都是寝馈几十年,朝研夕究,至晚年始成。所以“劳”意味着辛劳,劳苦,劳力偏于体力,劳心侧重脑力,而且更要有毅力和耐力。师承教育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笔者愿与广大中医同道一起“在劳力上劳心”。 (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y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