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聚焦

编码打破“信息孤岛” 衔接全产业链

时间:2020-10-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黄心

  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等为主要完成单位,廖利平、吴培凯、吕爱平等为主要完成人的“《中医药 中药编码系统 第1部分:中药编码规则》等9项标准”项目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标准项目奖一等奖。

  该项目包含了6项ISO标准及3项国家标准,共计9项,形成中医药编码标准体系(以下简称“中医药编码”系列标准)。 以计算机“二进位制”原理为启发,以标准化为切入点,以数字化编码技术为手段,以中医药传承创新为目标,以保障中医药的信誉和民生用药安全与有效为目的,研制了中药和方剂编码规则,形成了中药编码体系、方剂编码体系和中药供应链编码体系。

助力中药标准化与信息化

  中药“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问题由来已久。中药信息化道路还存在“一物多码”的阻碍,同一味中药在不同的公司、医疗机构有不同代码,信息很难互联互通,割裂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人类对动植物的分类学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摸索。从公元200年至1830年的人为分类法(李时珍、卡尔·冯·林奈),到19世纪末的自然分类法(亚当森、裕苏等),再到当前流行的系统分类法(恩格勒、哈钦松等)。但这些系统均无法应用于中医药分类编码。中药是特定的动植物、矿物或组合物质,目前动植物分类学无法支持中药产品的分类,更无法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

  故此,项目组历时10年,构建了一个自主创新的中药与中药方剂分类编码体系,它不同于植物分类方法、林奈氏分类、恩格勒系统等,不同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自然属性分类系统和中药房的“以方统药”的分类方法。而是利用综合分类法将中药与中药方剂的自然属性(科属来源、药用部位)、商品属性(药材、饮片等)、中药特色(切制规格、炮制方法等)和方剂功效,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中药编码体系,以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形式将中药的“物、名、码”确定下来,赋予每一味中药唯一、固定的通用名和编码,解决了中药物、名、码混乱的问题;构建了中药类别的信息化、标准化的“字典库”和基础编码体系,对中药饮片、中药材、中药超微饮片等共计6965种及常用经典中药方剂1157首进行编码,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品种及中国、韩国的经典方剂。

构建全球产业链“身份证号”

  “中医药编码”系列标准应用中药全球“统一编码”,使每味中药在全球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和“护照”,从生产、经营、流通到使用所有环节,形成中药全过程追溯体系,突出了中药特色,体现药材来源的真实性、药用部位的精准性、炮制方法的规范性和饮片规格的统一性。

  中药和方剂编码技术国际化,是“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典范,作为国际中医药交流、贸易的“通用语言”,覆盖包括德国、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在内多个国家和地区,维护全球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用药安全与有效,推动我国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保护中医经典名方的知识产权。

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药编码系统”9项标准构建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分类编码体系,中药分类编码规则采用10层共17位数字来表达中药的身份信息,方剂分类编码规则采用7层共10位数字来表达方剂的功效、组方等信息,供应链编码规则采用多层拓展方式,对厂商、批次、产地、等级、计量单位、生产日期等信息进行编码,打造了一套从医、药、流通全链条的中医药编码系统,打通从生产、经营、流通到使用所有环节的信息。

  项目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围绕中药编码和方剂编码体系的创建、应用及国际化进行了相关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建中药编码规则与编码体系。遵循中药特色科学性,涵盖中药来源、用药部位、切制方法、炮制方法等最稳定的本质属性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以自然属性、商品属性、药品属性、校验码4个编码段形成编码的顶层设计。创建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体系,将经典名方传承和固化下来,适用于中药方剂的临床用药、科研教学、统计和监督管理,以及中药方剂、中药处方、电子处方、电子病历、中医病历等工作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与互联互通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编码”还可兼容并统一包括政府医保机构的中药代码、饮片生产企业的自主编码及二维码、医院的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阳光采购的中药代码,由建立区域中药饮片供应链编码体系到形成全国统一体系。

  项目以中药编码数据库为基础,建立供应链管理编码及追溯体系标准,关联中药的规格、产地、等级、批次、包装等信息,贯通于种植、采收、炮制、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制定中药全过程追溯体系标准,打破“信息孤岛”,做到“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黄心)

  (GJ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