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宝妈注意了

婴幼儿面霜使用不当有隐患

时间:2021-01-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吴梦婷

  近日,网络曝光一起由婴儿护肤品所引发的“大头娃娃”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热议。据报道,仅5个月大的婴儿在使用了某品牌激素超标的婴儿霜后变成“大头娃娃”,同时出现了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多种症状,严重危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如何正确护理宝宝的皮肤,以及合理选择婴儿护肤品进行科普十分必要。

婴幼儿皮肤特点有别于成人

  刚出生的婴儿皮肤也还未完全发育,娇嫩敏感,有别于成人皮肤生理特点。为了更好地给婴幼儿做好皮肤护理,必须要先了解婴幼儿皮肤五个独特的生理特点。

  一是婴幼儿的皮肤结构尚未完善。婴儿的皮肤组成中的一些细胞,如表皮角质细胞及颗粒层细胞,都要比成人的皮肤细胞小,因而其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比成人薄,同时真皮层缺乏弹性。正是因为这样,婴儿皮肤对于外界摩擦更敏感,容易受损,所以在选择与皮肤接触的衣物时,要尽量挑选柔软细腻的材质,以保护婴幼儿稚嫩的肌肤。

  二是婴幼儿皮肤更新速度快,且皮肤含水量高。刚出生的婴儿皮肤皱巴巴的,像个小老人,但养了几天后皮肤开始变得光滑了。这其实是正常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角质层薄且含水量较低,致使皮肤较粗糙,而在此后2~4周内,皮肤含水量显著增加,皮肤自然也变得平滑了。

  三是婴幼儿皮肤偏中性。正常成人皮肤PH值为弱酸性,弱酸性的肌肤可抵御外来细菌及微生物的伤害。婴儿刚出生时,皮肤PH值接近中性,虽然有胎脂的保护,呈多油少水的情况,但皮肤极薄,没有保护屏障,也没办法自我调节,容易诱发特殊区域相关皮肤问题,特别是较为潮湿的尿布区域、脖子、腋下、大腿根部等容易生出湿疹、痱子等情况。

  四是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全。由于婴幼儿真皮层较薄,皮肤触感柔软,皮肤表面积与体重比例较成人高,因此涂抹在其皮肤上的物质更容易被吸收,同时相较于成人,吸收更快且吸收量更多,所以对有害物质和过敏物质反应也更为强烈。因此,婴幼儿外用功效性添加剂要非常小心,最好使用专门的护肤品,避免香精、酒精、色素、防腐剂等刺激性物质的危害。

  五是婴幼儿皮肤容易受紫外线辐射伤害。因婴幼儿皮肤较薄,角质层含水量高,黑素含量低,细胞功能发育不完善,这些特点会导致其皮肤对紫外线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晒伤。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防晒。

中医呵护小儿皮肤优势独特

  中医学在治疗及护理小儿皮肤中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把握小儿体质、时间节律、病期、病势等不同方位,拓展中医儿科护理的开展。婴幼儿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特殊状态。中医学对小儿体质的认识源于《灵枢·逆顺肥瘦》,其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其后医家对小儿体质有“纯阳”“稚阴稚阳”“少阳”“阳有余阴不足”和“五脏有余不足”等学说,皆从儿童整体而言。根据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也有不同的易感性,故在治疗护理中也有所区别。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年内,因为皮肤娇嫩,易暴发各种皮肤问题,如婴儿湿疹,中医称为“奶癣”。《诸病源候论》记载:“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婴儿皮肤病。中医认为此病由小儿素体脾肺两经蕴伏湿热,外受风邪入侵,湿热与风邪相搏,客于肌肤,郁结于腠理,发于肌表而成。主要表现为面颊、额部、头顶部对称性出现小丘疹、水疱、鳞屑,剧烈瘙痒,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

  在治疗婴儿湿疹时,需考虑到婴幼儿内服不易,常采用外治法,可以使用土茯苓、炉甘石、红花、滑石等煎液去渣湿敷,或采用三黄洗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各等分)外敷患处,直到痊愈;或外涂黄连膏(黄连、当归、黄柏、生地黄、姜黄等)、紫草膏(紫草、冰片、白芷、当归、红花等)。同时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减少过多、不必要的清洗(尤其是碱性液体,如肥皂水)。除了上述常见湿疹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婴幼儿皮肤疾病,如尿布皮炎、特异性皮炎等,都应遵循其发病特点辨证论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治疗。

理性对待婴儿面霜

  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婴幼儿皮肤护理问题,家长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虽然得益于皮肤屏障,人体很少被病原体入侵,而新生儿出生时皮肤PH接近于中性,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繁殖,抗感染能力也较低,但其皮肤屏障也不会那么容易被攻破,只要没有被专业儿科医生确诊为“免疫力低下”的宝宝,就没有必要使用所谓“抑菌霜”。此外,虽然滥用激素会酿成严重后果,但不可否认激素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婴儿湿疹,西医治疗过程中对轻症或面积小的皮损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药物,但要注意避免长期用药。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有异常,应第一时间到专科医院就诊,遵医嘱按需用药,不要私自判断。

  另外,若宝宝没有明显皮肤问题,家长在选择护肤品时主要以保湿为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妆字号”婴儿保湿面霜即可,警惕那些虽披着“消字号”外衣,却利用消费者不注意,打着“抗菌、抑菌、治病”的擦边球,对消费者进行误导的产品。同时,尽量避免不正规网站或朋友圈贩卖的产品,当产品鼓吹“快速见效,零添加”时应保持警惕。 (吴梦婷)

(GJM)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