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

医德:医者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时间:2021-04-0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金钢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中医药宝库富藏“瑰宝”“精华”,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东西,也涵盖精神范畴的内容。其中,源于临床实践的大美医德便是一笔宝贵财富。

  医德,古往今来、与时永续的话题。医德建设,每一位从业者终生的必修课。一名合格的医生,大美医德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

  医德是初心使命的凝结。中医药学发轫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经问世,便有着鲜明的道德底蕴和治病救人的旨归,就存在着德行相符的衡尺。

  人生在世,无德不立。德润身,德济世。医乃仁道仁术,普救含灵之苦。古人云:“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大医精诚”“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家十要》,首条即为存仁心。“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中国”,集拯疾救羸济世之大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实践。

  身为医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打好精神底色,赓续优良传统。倘若一味借医营私利己,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就会玷污白衣天使之誉。无德者,不堪为医枉为医。

  医德是临床实践的观照。对于医者来说,医德,既是为人之道,也是职业规范。一旦临床,就进入医德呈现、检验阶段。望闻问切,施方用药,医病医心,一言一行,关乎仁心大爱和医德建设。

  临床,是厚植医德理想、提升医德修养、强化医德情感的第一线。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春天般温暖。感同身受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奉献高超的医技为患者解除病痛,建构和谐的医患关系,方为大美医德。

  医者临床,既展示个体形象,也关联行业声誉。因此,医人者当自医,把好“寸关尺”。要举大德重小节,慎独自律。不言有悖医德之语,勿行有悖医德之事,抵制有悖医德之举。

  医德是文化自觉的彰显。文化的传承具有前喻性,即前人喻知后人,历史告诉未来。在特定的时空中,文化的发展具有后喻性,即后人继往开来,注入新思想,丰富新内涵,融通历史与未来。

  医德,蕴涵着以价值理念为主的精神文化、以器物技术为主的物质文化、以法律法规为主的制度文化、以言行举止为主的行为文化,全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真谛。人创造、发展了文化,文化亦塑造着人的思想、改变人的行为。将医德内化于心成为文化自觉,必可固化行为选择,持续地外见于行、显效于果。

  医德建设提质升级,能够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必要保障。做一名医德至善、医技高超的好医生,造福社会,这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重托。当不辱使命,不负年华,让精神底色闪亮生辉。 (作者李金钢单位系西安工业大学)

(WD)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