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五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 > 高峰论坛

金世元:创新为“道地药材”拓展发展空间

时间:2015-09-08  

陈计智/摄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我是做中药工作的,从1940年到现在搞中药搞75年了,可以说中药工作我什么都干过。今天有幸能够来到亳州,参加三个内容的大会开幕,特此表示祝贺,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道地药材。

    关于道地药材,我们在座的同行们都是内行了,过去就一直讲道地药材,北方讲地道,南方讲道地,实际是一样,就是古代时候的一个道地俩字一个划分。真正道地药材四个字还是出在明朝,明朝汤显祖写牡丹亭的时候,其中有这么一句话用道地药材。关于这道地药材,就说是正品、质量好的。

    讲中药就不能离开中医,中医中药是一个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治病通过正确诊断以后,就会立法处方,最后,药是治病的主要武器。因此,大夫开处方的时候,经常在药的正名上面产地,什么云茯苓、杭白芍、辽细辛,原因是什么,大家希望用疗效好的道地药材。

    关于谈道地药材的时候,要知道中药不简单,我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工作了,自己有了体会。中药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品种繁多,产地分散,性状各异,疗效不同,成分复杂。有这么个特点。搞中药看起来是不简单,了解一个中药也不简单。

    作为地道药材来讲,并不是某一时期、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人给命的名,它是历代医家通过千百年来的临床验证总结下来,疗效好、质量稳定的药,这被我们中药界同仁所公认。中药不是说现在才出口,历史就出口过,可以说有长期的出口历史。这样国内外驰名的药材才算地道药材,也算道地药材。也就是一种药有一两个地区都出,两三个地区都出,其中就一两个地区质量好,胜过一个地区质量好才能成为地道药材。

    有的药材很多地区都种,适应性很强,那它也是有道地性的。比如白芷,14省市都产,但是它有一定的道地性,像杭白芷。所以说道地药材主要说明药品质量,好的药品质量就是道地药材,过去这么总结下来的也确实这样。说质量要说明什么?疗效是核心,没有质量这药就没效了,说我这药不假,就是质量太次了,没效。那可不行,那你有责任。过去古代就有这么句话,误病伤人,没质量就不行。历史以来就讲质量。咱们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提出来,“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在那时候就讲鉴别,你就得能够鉴别出来。我搞传统的,也叫经验鉴别。咱们药典第一项就是鉴别,我就搞这个的。

    关于历代记载,这很多就不多讲了,《神农本草经》说是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以内,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出的不一样。不是这个地方出的,因此疗病不及其他,这地道药材就出来了。后来宋代分得更清楚了,说凡用药必应用土地所出的,其药力尽用者药才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性从地变,质从病检,形状有所变更,质量有所不一样。

    比如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北产者色黑,用滋补药以北产者,咱们北产的辽五味。现在用滋补药里面很多有五味子,七味地黄都有五味子。五味子上滋肺阴,是好药。大家知道现在东北是野生的五味子,辽五味现在大量种植了。

    我再说一说道地药材,这可不是太简单,我知道这个地方产道地药材,像辽宁的辽细辛、辽五味。4月29号,国务院有一个关于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其中就有两条,我认为应该注意,说是要继承和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

    刚才讲了,创新是发展,继承是基础,没有继承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目的,光有这点产量是不够的。问道地药材的成因是什么,主要来源,动植物都有来源,来源主要是门纲目,不把这种来源的种搞清楚,不是道地药材的种,种到道地药材的地,永远也成不了道地药材。简单举个例子,大黄的主要来源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张掖的大黄,你看药典收的这三种,过去解放前就用这三种,一个甘肃产的大黄,一个青海产的大黄,这三种大黄有不一样作用。你用大黄干什么使的,功效重点是什么,其他的什么河北大黄,还有天山大黄,我们在市面都有见过,还经营过,但千万别买错。

    怎么鉴别?这一般的大黄市场,买整货的时候,大黄的根茎看它的周围有一圈的星点,往底下根部了,根部还有的。另外这个东西我们过去的性状鉴别,我一看就知道是哪的货,哪的货质量怎么样,特征是什么,重点都得要瞧这个。

    我再说说产地,简单的说,咱们国家地大物博,可以说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西部青藏高原都到南部,都有不同的道地药材,这有什么那产什么,不能在冰冷地弄到内蒙种,我们过去都是这样干过。国家有一定指示,就在1956年的时候,南要北,北地南种,结果都失败了。各地的气侯土壤、阳光水分可不一样。所以说引种试种是完全可以,但是必须把它搞清楚。不要种出来有药无效,那就不好了。

    我简单举例子,广东产的广地龙,江苏产的苏土鳖,山东产的全蝎,湖北产的蜈蚣,这都是地道药材。大家都知道这个,关于道地药材内容挺多,我就不多讲了。

    我往下再说一说采集问题。药种上以后,它的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如果不对,仍然达不到道地药材。人家怎么讲呢,培养三年移栽三年,少了不行,所以说应该重视这个生长年限。特别是采收季节,比如麻黄,内蒙古产麻黄,春天不含这种成分,到八九月份含量最高的时候采,过了八九月份又过去了,不及时采收就没有效。拿薄荷来讲,一年收两次,头茬二茬,这个东西要是赶连阴天的时候,下了三天雨,你可别采薄荷。必须给暴晒三四天才行,否则的话你顶着雨采或者是阴雨天以后马上就采薄荷,薄荷含量降低75%。所以采收的季节是很强调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里说过,“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确实是这样,采集季节不对,没效。你就是地道药材不成,没疗效,你没有这有效成分。所以这个应该注意。

    最后一项我说说产地加工,有的品种产地加工太粗糙了,图中这三种东西本来里面自己长,就是由于太硬了,切不动了,得泡一个月,还得夏天泡。到现在我们这个有规定,两到五毫米,就这么薄,那产地给我们加工的好看极了,漂亮极了那个片。白色,这里使气能跑,都箱装,那得分开,粉白色的是土茯苓,土茯苓见水是粘的,一些不粘的,那是非常硬。现在你看看,我们市场上的药,那是老根切的,那个就见不了疗效了。所以说现在有些药,要产地加工这是一件好事。过去没这,现在已经有这条件了,为什么现在我们有的药材市场,你看土茯苓都成块了,都跟茯苓块那么厚,这个太粗糙了,这个有待改进。

    时间有限,我跟大家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中国中医药网记者高新军整理)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