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曹洪欣提案:设立“大医精诚”日

时间:2017-03-06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作者:赵维婷

  “大医精诚”出自隋唐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在著作开篇以单独篇章提出“大医”必备素质,从博学精勤、仁慈恻隐、

  澄神定志等阐述了“大医精诚”的丰富内涵,被后世奉为医生道德医术修养的圭臬。“大医精诚”是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

  “大医精诚”理念是在隋代分裂统一的社会更迭背景下,基于民众对政策开明、律法完备、社会公德的需求,兼容并蓄儒、释、道优秀文化,以及先贤诸家先进思想,结合当时医学发展现状与需求而产生的。汉代张仲景抨击当时的医药卫生行业,“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因宗族病死骤多,良医难求,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究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深受仲景思想影响,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大段引用仲景之言,《大医精诚》篇与之遥相呼应。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医精诚”精神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道德行为基石,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更是医患和谐的有力保障。

  《大医精诚》篇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方法,到“先发大慈恻隐之心”的行医态度,以及对待患者“澄神内视,不皎不昧”的诊疗方式,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健康成长提供了方法。其对医生劝慰和要求足以作为医学从业人员的“德行准则”。“大医精诚”思想精髓涉及医生的行为规范,强调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对于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就大医名医,改善医患关系乃至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倡导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当代,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术风范,构建良好的医疗保健环境,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关键。

  孙思邈“大医精诚”立足人文乃至哲学高度,在汲取先贤诸家和儒释道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精学、慈心、澄神等优秀德行,既是“大医”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儒”之道。

  建议首先国家设立“大医精诚”日,形成弘扬“大医精诚”精神的国家标志,并作为国家战略,从政策、机制、措施上把“大医精诚”精神作为弘扬医药卫生行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其次构建“大医精诚”行为准则,使其成为医务人员毕生追求。第三树立“大医精诚”社会风尚,形成尊重医生、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使医生、患者成为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共同命运体,彻底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问题。作为中医药人,有责任继承、秉持、追求“大医精诚”精神,致力成为维护民众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不竭动力!

  (曹洪欣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认知方法)代表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

(责任编辑:刘茜)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