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甘肃“四个坚持”促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时间:2017-08-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甘培尚

 •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500万元;上调省名中医挂号费,针灸、推拿等中医药传统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新增51个民族医项目;省、市、县、乡级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单病种定额付费,并将327种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统一调配使用。

•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3个,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2个,提供中成药不少于80种,中药饮片400种。

•将中医药治未病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卫生监督等12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中。

•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道地中药材科学考察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意体验、民族医药文化体验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板块。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但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全面推进中医药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下,省卫生计生委紧密结合省情,提出“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庆阳岐伯圣景、平凉皇甫谧文化园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及中医、针灸传承基地。

坚持政策引导,着力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

一是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办法》等50多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省市县中医药服务和管理机构,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机制。二是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坚持逐年加大中医药专项投入,省级中医药专项经费从2010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3500万元,增长了3.5倍,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提高到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近5年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设备配置等专项资金20多亿元,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更多向基层一线辐射渗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三是全力推行公立医院改革“315”模式;在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中,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单列一条,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牌子,大力发展中医药。四是“三医”联动,推进落实。医疗方面,联合物价部门,上调了甘肃省名中医挂号费,骨伤、针灸、推拿等中医药传统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新增51个民族医项目,并确定价格。医保方面,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以及以治疗为目的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城乡居民医保全额报销,城镇职工医保推行甲级目录管理。在分级诊疗工作中,省级50个病种、市级150个病种、县级250个病种、乡级50个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单病种定额付费。医药方面,中药饮片不实行零差率销售,不计入药占比。联合食药监部门,对疗效确切的327种院内中药制剂在全省统一调配使用。在补充甘肃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时,新增115个中成药品种。

坚持能力优先,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抓手,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建成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编写培训教材,为每县(市、区)培养至少5名县级师资。各县建成县级推广培训基地,对县、乡、村和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截止目前,省、市、县、乡、村和社区每名医护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

二是以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为特色,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省卫生计生委确定省中医院中医骨伤科为全省骨伤临床中心,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为全省针灸临床中心,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给每个临床中心200万元的资金扶持。省中医院骨伤中心包括12个亚专业有600张床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有120张床位。两个中心也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同时,省财政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加强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截止目前,我省建成(或列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专科29个、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6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96个。

三是以整体推进中医药进基层为重点,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三个三分之一制度”(即中医就诊人数占总就诊人数的1/3以上,中药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1/3以上,中医药收入占总收入的1/3以上)。省财政连续五年投入5000万元安排500个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省级财政共投入3000万,对60个县(市、区)创建中医药先进和示范市县工作给予资助;49个县(市、区)已经省政府同意命名表彰,成功创建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

四是以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为突破,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各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管理科,在门诊设立中医科、针灸科、中药房,在住院部设立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5%的中医床位,各西医临床科室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建立中医师会诊制度、查房制度,规定中医师每周到西医科室查房2次以上。要求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推行中西医联合抢救,中医药参与抢救率达到100%。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必须学习推广使用15项中医适宜技术。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基本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制定了《甘肃省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基本标准(试行)》,要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科,全省中医药特色妇幼保健机构至少建立1个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3个,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门诊不少于2个,提供中成药不少于80种,中药饮片400种。

五是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为保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设立专项经费,出台政策办法,在全省开展了两轮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工作,遴选的2242名指导老师通过三年的师带徒,为全省培养中医药继承人6137名。2017年启动了第三轮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指导老师950名,继承人1986名开展为期三年的跟师学习。二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举办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培训班,各市州每年举办1期3个月50人的西学中培训班。省级每年举行2期3个月的西学中普通班,1期5个月的中医学经典普通班,1期3年的全脱产西学中或中医学经典研究生班。通过“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在全面普及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的基础上,累计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3800多名。三是开展中医药技术比武大赛。省级每年组织中药炮制、中医护理、针灸推拿等技术比武大赛,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加,通过层层技能比武,有效提高了中医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四是启动甘肃省西医领军人才跟师省级名中医活动。联合省委组织部,投入专项经费,组织22名西医领军人才跟师省级名中医,中西医强强联合,开展重大疑难疾病的中西医联合攻关,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开展甘肃省名中医、乡村名中医、基层名中医及中医世家评选活动。先后评选确定了三批共199名甘肃省名中医、三批共250名甘肃省乡村名中医、两批共226名甘肃省基层名中医、两批共60家中医世家。

坚持治未病理念,切实提升健康促进工作效能

一是出台了《关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卫生工作重心由医疗转向预防,由县级中医医院负总责,将中医药治未病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等12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之中,大力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工作,教育并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开展家庭保健。

二是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关于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通知》和《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甘肃省实施方案(试行)》,以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五大人群为重点,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在托幼机构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与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导方案》,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在甘肃省所有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

三是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白血病、终末期肾病、骨质疏松、妇女乳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痛风和青少年近视等疾病,制定中西医预防干预的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培训,发动群众和社会进行干预,有效降低发病率。

四是强化中医药健康教育,在省、市、县有关媒体开辟《卫生与健康》科普宣传专栏,组织有关专业人员编写中医药家庭健康教育手册,排演《皇甫谧》《医祖岐伯》《渭水医魂》等大型影视戏曲节目,在全省巡回演出。刷写中医药健康知识文化墙3.2万面(块),为480万户城乡居民每户发放一个健康工具包,为每村(社区)培养一名健康教育骨干,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急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进家庭工作,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应用健康工具包进行防病治病。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中医药健康教育,及时地向全民普及中医药养身保健、卫生惠民政策等知识。

坚持融合发展,有效助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与旅游业融合,联合省旅游局出台了《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依托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道地中药材科学考察旅游、中医药养生保健创意体验、民族医药文化体验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板块,同时开发家用拔罐器、保健锤、艾灸器、料姜石粉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二是与餐饮业融合,发展推广药膳产业,通过积极举办药膳相关知识培训,目前已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部分餐饮服务单位推广药膳。三是与服务业融合,通过加强对“两后生”进行中医推拿、按摩、家庭老年护理、家政保健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医学美容等技能培训培养,开辟了城乡就业、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四是与种养植业融合,积极扶持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产业。部分市州把药菜两用蔬菜、中药材种植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新型兽用中药及饲料中药添加产品,以减少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药物和激素的使用,有效降低畜禽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五是与文化产业融合,出版《中医启蒙读物》《话说中医》《陇上名医》《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读物。六是与服务贸易融合,我省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佛慈制药被国家确定为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在相关国家开展了中药产品注册和出口工作。在马达加斯加、新西兰等8国挂牌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等4国成立中医中心。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学员到甘肃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甘培尚)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