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宋春生:“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7-09-28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春生

(摄影:许艺颍)

    自2012年起,北京市开始推进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国中医科学院同步对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调整,主动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政策与要求对接,切实做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完全符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体会的成效有:

    1、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增多,实践机会增多。

    根据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自入学开始到毕业结束,全程接受临床轮训,共33个月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较之以前的研究生12个月的理论课时间、21个月的临床轮训+科学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增多,实践机会增多。

    2、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各科的病种见识更加丰富。

    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清晰严格,只有达到要求,方能确保出科考核合格,激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收治病人、教学查房、临床操作、病例讨论等,因此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各科的病种见识也较前丰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一直关注“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成效与不足。连续对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各年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调研及走访,对象包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临床带教老师、相关管理人员等;同时,一项在院内课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现状调查”,对北京地区在培的中医住院医师(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医学组)的秘书单位,参加了于4月9日-5月18日对具有代表性的17所院校的实地调研工作。

    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一定不足:

    1、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不突出,定位不明确,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及社会规培人员存在同质化培养现象。

    2、规培任务繁重

    3、病房轮训中医内容不多

    4、科研能力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反映在读期间全程临床轮训,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特别是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弱化,希望加强临床科学研究方法、统计学等方面的课程。

    其它,如部分老师带教责任不强,带教不够规范;部分培养单位(规培基地)在培养组织及过程管理上存在不足。

    三、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中医科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医教协同”的方略,在大的政策指导下,不断进行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特点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做法有:

    1、加大门诊住培跟师时长

    重点加强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考虑到老中医药专家多集中在门诊,适当延长了专业学位研究生门诊住培跟师时间。既解决了“病房管床医师多而床位少”的问题,又让学生体验到清晰可见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开阔了诊疗视野,提高了诊治水平,增强了专业自信。

    2、设置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系列讲座

    如人文系列讲座、中医经典系列讲座、传统导引系列讲座等;加强经典理论研习,在研究生中组织了“习方社”,并在研究生学术沙龙中开展中医诊疗经验分享和临床病例讨论,进一步加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力度。

    3、增设临床科研方法课程

    除规范化培训规定的理论课程外,中国中医科学院增设了临床科研方法72学时、医学统计学72学时、医学科研方法概论36学时,以加强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突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科研属性。

(责任编辑:许艺颍)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