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路径”提升老百姓中医药获得感

时间:2018-01-16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 陈计智/摄

    近年来,四川省把中医药发展摆在社会民生的重要战略位置,省政府去年5月7日召开了中医药发展大会,11月10日又召开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国强局长都亲临到会,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们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为目标,积极探索提升老百姓中医药服务获得感的“成都路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一、优质服务成机制,构建中医药“15分钟健康服务圈”。十三五期间市财政投入近30亿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中医集中服务区在内的软硬件进行提档升级,构建中医药“15分钟优质服务圈”。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工作目标,积极加强名医馆、中医馆、中医角等“两馆一角”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成中医馆,创新提出“中医角”概念,全市3200多个设于村卫生室、社区工作站、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地铁商圈、创业园区等的“中医角”,提供“简便廉验”、错时延时的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7.68%,家门口的中医角提升了老百姓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二、中医医师成标配,推进中医药服务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实全国中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城市各项任务,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让中医成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增强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的“标准配置”。目前全市2175支家庭医生团队中配有中医医师的有1505个,占比近70%,中心城区家庭医生团队100%配备中医医师;中医医师担任团队长的有678个,占总数的31.17%。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配有中医医师。

    三、县管乡用成常态,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多种形式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充分利用驻蓉省级中医医院的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先后与我市11个区县签订了合作共建医疗联合体协议。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核心,创新成立6个“中医区域指导中心”,鼓励和引导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横向联系,推动中医药人员“下沉、上挂”。深入推进“全国县乡中医药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城乡中医药一体化项目”,建立中医药人员“县(区)管乡(镇)用”管理机制,每年由县(区)级中医医院遴选实用成熟型人才下沉乡(镇)级医疗机构,脱产服务1—2年,开展业务查房、坐诊、技术讲座和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帮扶。县(区)级财政全额承担下派人员的绩效奖励及相关补助,下派基层的中医药人员工作绩效年均总收入不低于原单位同科室人员年均收入水平。“县(区)管乡(镇)用”管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的身份问题,创造性地破解了多年以来基层中医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瓶颈,稳定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在新都区、双流区、彭州市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基础上,现已在全市推广“县(区)管乡(镇)用”管理模式。

    四、“放管服”成共识,汇聚中医药创新发展强大合力。深入落实《中医药法》,卫计、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在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成立中医执法大队,配齐配强执法人员,强化中医执法队伍建设。纵深推进中医药“放管服”改革,现已备案16家中医诊所,并完成现场核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向规模化、连锁型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国外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全市共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1458家,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占比达96.88%,形成了秉正堂中医诊所、德瑞堂国医馆等一大批知名连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事业在我市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朱蕗鋆)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