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郑钦安扶阳思想在中医外治中的运用

时间:2019-07-0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王铃清

  郑钦安(1824年—1911年),字钦安,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扶阳思想是郑钦安医学思想的核心。郑钦安十分强调人体正气的作用,注重人体之阳气,尤其是肾中元阳。他认为:“肾通于两脚心涌泉穴,先天之真阳寄焉,故曰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病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扶阳思想不仅在中医内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医外治中也有广泛运用。

  案例1:郑某,女,17岁,未婚,2017年7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6个月前月经未净到泳池游泳,随后出现月经期小腹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痛经,经中西医治疗均未奏功。患者就诊时为月经来潮2天,经量中等,经色暗,疼痛难忍,有血块,食欲不振,或有恶心,自服止痛片不缓解,腹部热敷之后症状稍减。症见:面色苍白,手足欠温,额汗,舌胖大,舌质暗紫,苔白厚,脉沉紧。

  诊断:痛经(阳虚内寒,寒湿凝滞)

  治疗:根据郑钦安扶阳理论中“阳旺则阴翳自消”的理论,治疗不仅要祛湿散寒,更要兼顾患者脾肾阳虚的体质特点。治疗时先用双掌反复推摩小腹至温热,并使温热感持续3~5分钟,如此反复2~3次,随后按压天枢、气海、血海、三阴交各1分钟,并用拇指反复揉按八髎穴,双拇指重按三焦俞、次髎穴。同时将盐填于患者神阙穴中,使之与脐平,上置姜片(直径3厘米,厚0.2~0.3厘米),放置艾炷(直径约2厘米,高约2.5厘米)点燃施灸。再将姜片放于关元及中脘穴,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灸8壮。治疗后患者疼痛即有好转,每日进行1次治疗,治疗10次后基本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案例2:李某某,女,38岁,2017年5月9日就诊。患者自诉: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1年余,以膝关节、肩关节及双手指间关节为重,伴晨僵1小时、屈伸不利、畏寒、怕风。至当地医院行类风湿因子检查:C-反应蛋白为29.6mg/L,类风湿因子呈阳性,血沉58mm/h。当地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就诊时查体: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及中指指间关节肿痛明显,活动范围轻度受限,双肩关节及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手足欠温,平素怕冷,汗多,食欲不振,腹冷,便溏,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紫,苔白厚,脉沉紧。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阳虚寒盛,风湿痹阻)

  治疗:治疗时先在患者双侧曲池、外关、中渚、血海、足三里、外膝眼、太溪、昆仑及阿是穴上进行常规消毒,然后以1.5或2.0寸毫针进针。得气后,将准备好的纸壳或其他阻燃物套于针柄下以防艾灸火灰掉落烫伤皮肤,剪取长约1.5~2.0厘米的药艾条插在针柄尾部并点燃下端,待其燃尽后出针。同时采用熏蒸治疗,将所需药物:冰片1g,细辛10g,防风15g,桂枝15g,羌活20g,赤芍20g,独活20g,姜黄20g,苏木20g,徐长卿30g,海风藤30g,用纱布袋装好并放到治疗仪药箱中煮沸,蒸汽温度大约55℃,让患者取坐位开始熏蒸, 200分钟/次,以上治疗每日1次,治疗10次后患者全身疼痛明显减轻,关节肿胀消除,关节功能恢复。

  扶阳法在中医外治中运用的思考:郑钦安医学思想是根据其所处社会环境、疾病产生的客观情况,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而总结提出的。扶阳学说运用于现代疾病诊疗过程中能用之有效,原因就在于现代疾病的特点造成了“阴盛阳衰”的患病趋势。主要原因有:①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贪凉饮冷导致伤于寒者多;②中医西化的教育和实践倾向导致中药西用,出现寒凉药物滥用;③温病学说的流行导致苦寒凉药滥用;④现代人往往过度劳倦、睡眠不足致阳气耗损,或房劳伤肾,最显见的是亚健康状态、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增多;⑤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加重阳气的耗伤;⑥慢性病多发,阳虚者居多。

  郑钦安扶阳理论不仅适用于临床,对于“治未病”也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药技术与中医理论的融合,中医治疗的手段也更加丰富。中医外治法因其便捷有效获得了广泛认可,特别是针灸与膏药外用均获得了较好发展。在众多中医外治中,膏药外用源于内治,其膏方多为内治之药,与内治原理互通。虽不能照搬郑钦安用药,但郑钦安学术思想中“水火既济,阴阳和合”的理念与外用膏药固本培元,温补肾阳的本意相符。因此,在全面了解郑钦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汲取其中独到且有效的治疗思路,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外治法中,可达到内外兼治、改善体质、防治结合的治疗目的。(王铃清)

(A)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