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药囊防病法

时间:2020-01-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张亦舒

  香囊又叫“香包”“容臭”“香袋”,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多种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干花、香料,随身系在裙带、衣带或佩于胸前,有芳香辟秽、祛邪解毒、醒脾开窍等防病保健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香囊的制作方药已经失传,现代生活中能见到最多的就是端午节的驱蚊、祛湿类香袋。随着“药囊防病法”入选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苍香玉屏袋逐渐被人认识。

芳香疗法

  中药香囊源自“衣冠疗法”。所谓衣冠疗法,是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戴在身上,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吸收而发挥药物防病治病的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方法。

  中医认为,中药的香气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进入体内,经气血循行而遍布全身,调畅气机、疏通经络,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现代研究认为气味分子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身体抵抗力,同时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

  不同药物组成发挥的作用各异,以芳香辟秽、祛邪解毒药物为主可预防感冒,以开窍宁神、安神定志为主可防治失眠,以芳香醒脾、助运开胃为主可防治厌食等。

  将香囊放置汽车上,有助于司机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清神明目;放置在饭厅或客厅,药物气味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若在香囊中加入安神镇静的中草药,放置在卧室内,可有安眠之功;放在衣柜内,可以用来辟邪驱虫、净化空气。小儿佩戴香囊或置于衣兜、枕边,对于流感、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

苍香玉屏袋简介

  苍香玉屏袋是原井陉县中医院院长,河北省名中医、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武小妮主任医师,根据祖上自清朝雍正年间传承下来的香囊密方,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筛选药物,并进一步研究、实验、改进、创新,后河北省专家定名,可以有效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不良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这种方法得到了各级专家好评和群众的认可,被河北省卫生厅、石家庄市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6年,在河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全国知名专家论证会上,河北省中医院赵玉庸教授对此疗法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苍香玉屏袋设计较严密,资料完整齐全、统计数据可靠、分析论证合乎逻辑、选题实用、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根据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苍香玉屏袋”在选方遣药的过程中运用整体观念作指导,既考虑疾病的症状,又考虑疾病的本质,把重点放在“防”上。武小妮经过反复推敲和试验,最终选用黄芪、苍术、荆芥等16味中药,疏风散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开窍醒神、芳香泻浊,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主要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和小儿感冒形成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防治效果。根据患者年龄,2~5岁,每袋3g,6~8岁每袋5g,成年人、老年人,每袋15g,家庭卧室、汽车、办公室每袋20~10g。使用方法为白天佩戴胸前膻中穴,晚上临睡时将药袋放置枕旁,通过呼吸道及皮毛腠理的吸收,达到防治目的。

香袋的传承与发展

  苍香玉屏袋的前身“香袋”系清朝雍正年间时任“皇戚国子监”的井陉武氏九世先祖武庆昌所创,后来在家族内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传承谱系如下:

  武庆昌(清朝雍正年间)→武琮(清乾隆年间)→武崇文(清乾隆年间)→武响(清嘉庆年间)→武昌荣(清道光年间)→武啓(清咸丰年间)→武焕玉之妻齐金妮(1899-1963)→武锡富之子武小妮(1940-)→武治红(1975-)→张建毓、武健琦、刘鑫、吴学恒、刘浩、程袆、李海鹏、梁海生、岳德勇。

  “苍香玉屏袋”的特点是药源充足、制作简便、价格低廉、应用广泛、无痛苦、易于接受。其选方遣药独特、配伍严谨,有着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井陉县中医院非常重视此项目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成立了由武小妮为组长的项目研究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讨论和研究项目的传承和购药、加工、质量保证、提高疗效工作。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出版中医专著、继续研究开发、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成品药厂和专科医院,力争将此中医特色疗法在全社会广泛运用和推广。

香袋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有独特优势

  据国际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每年死亡的1400万儿童中,有600万死亡于上呼吸道感染。对井陉县城乡1000例2~8岁儿童的调查显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85%,且城镇高于农村。国内外有用特异性免疫原理研制出疫苗,进行预防,但因病毒种类繁多,疫苗难以制备,临床价值不大。苍香玉屏袋在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不良等疾病方面临床效果好,又因药源广、价低廉、易制作,群众接受度高,得到同行专家和机构的认可,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收益,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张亦舒)

(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