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击疫情助推中医药出海

时间:2020-07-2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刘国民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为意大利等国家抗疫贡献了力量。“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效果显著,‘三药三方’获得品牌影响力,引起各国重视相关研究。各国政府希望借鉴传统医药为医疗卫生领域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冠肺炎等疾病。”中国中药协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常务副秘书长庄宏在题为“中医药国际化:挑战与发展机遇”讲座中说。

  庄宏介绍,我国中医药对外贸易表现出这些特点:在产品结构上,以原料性产品为主;重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进出口市场相对稳定,主要是亚洲市场,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市场;出口主体发生明显变化,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出口主体。“其中,美国、日本和欧洲是提取物的主要出口市场,中药材主要面向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中成药及保健品的出口以中国香港和东盟市场为主。”庄宏说,“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医药国际化提供助力,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药材出口快速增长。

  在中医药国际研发方面,庄宏提到,海外教育机构是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主要力量,国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中医药科研机构,尤其是国际著名企业参与中医药的研发,如日本津村公司。

  通过观察中医药对外贸易和参与国际合作情况,庄宏发现,一些因素制约了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中药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的大部分中药产品为附加值较低的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附加值较高的中成药和保健品份额较小,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中医药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不够,总体经济效益较低,仿制药品泛滥。

  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中药难以走出国门。中药国际贸易面临的贸易壁垒有绿色关税、市场准入、绿色包装、绿色反补贴、绿色卫生检验检疫等。

  另一项制约因素是我国尚未建立起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完备质量标准体系。庄宏提到,中药的有效成分复杂,国内对不同成分的研究和制备工艺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还有距离,这些制约了对中药质量的监督和疗效的系统评价,加之国际范围内缺乏统一诊断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复方中药的注册困难,专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传统中药知识产权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劳务政策和外来签证等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使得中医药服务产业在国际间的管理协调具有非常大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和政策法规的国际化人才大量缺乏。”庄宏提到。

  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形成倒逼态势。庄宏观察到,各国都开始重视推进本国传统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在医药科学研究、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等方面抢占主导地位。跨国公司纷纷开展传统中药筛选,并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中医古籍和传统医药文献,共同从中药宝库中寻找新药研发素材。因此,“洋中药”应运而生,如日韩中成药对我国中草药产品形成较大竞争压力。相较而言,“洋中药”更具资金和科技的优势,开发出的产品工艺先进、质量标准高、外观精美、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定位准确。如日本汉方药,从药材选种、育苗等步骤即开始全程质量追溯,保证了其产品顺利通过FDS、GMP等国际认证,它们利用这些重要原料形成高附加值产品,赚取了高额利润。

  对此,庄宏的心态依然乐观,虽然受到种种因素制约,但数据显示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全世界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药人员约50多万名(不包括中国),海外有30多万间中医药诊所,8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和我国签订了中医药相关合作协议,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承认中医,18个国家和地区已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医学纲要《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将于202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实施。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获得更多空间。”庄宏介绍说。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破除制约因素,庄宏建议:行业机构应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做好国际化发展的产业支撑;重视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中药产品质量管理,注重中药源头质量控制;选择成分简单、疗效确切的单味中药进行产品研发,复方中成药研发可重点以大品种中成药为切入点;选择优势产品,推进中药国际注册;加强宣传和国际交流,提高海外国家和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举办、参加中医药国际会议,举办中医药文化创意活动;注重重要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发掘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资源也应得到重视。

  (转自《中国贸易报》,作者刘国民)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