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山西省长治市振东集团帮扶下,山西平顺县于2月摘掉贫困帽,迈上致富路——

握住中药产业藤 走出贫困“沼泽地”

时间:2020-10-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李娜

  对一个地区来说,贫困就像黑暗的沼泽地,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和扶持,便会越陷越深。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位于太行山南麓,一直是当地人口中的“不平不顺”之地。这座被大山挤压的县城,土地被山谷坡沟分割,形成一块块零星贫瘠的“海带地”。从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到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申纪兰,这里是“劳模之乡”,也留下了世代人与山抗争的精神。

  作为山西省长治市中药材民营企业“龙头”,振东集团从2004年走进大山,牵手平顺,开发中药材资源,开展脱贫攻坚,发动了助力平顺县走出“沼泽地”的马达。16年的时间,这条中药材产业藤日臻成熟,握住这条产业藤的平顺县已是旧貌换新颜。

振东的技术员在田间给种植户作技术培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民营企业开设“扶贫办”

  这些年,因为在平顺进行脱贫攻坚工作的效果显著,振东集团董事长李安平的名字已经和平顺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得知记者来意是采访平顺扶贫时,李安平讲起了振东集团扶贫的缘由。

  “振东最早创业是办加油站,经过7年时间就做到了民营老大。”回忆起曾经的石油事业,李安平脸上还是流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因家在长治市东和村,李安平便将企业取名为“振东集团”,寓意着“振兴东和、振兴家乡”。

  1998年,油价“跳水式”从21元跌倒9.7元,振东集团受到剧烈冲击。而李安平却毅然决定为家乡大幅投资,修路、种树、建市场、盖学校、打水井、改造电网……“虽然企业受到冲击,但我想趁着还有能力,多为家乡做些贡献。”李安平淡淡地说。

  采访间隙,一个小男孩抱着一盒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妈妈一起来到李安平的办公室。原来,小男孩儿得了重病,在走投无路之际收到了振东集团20万元现款,如今,病情好转的他亲手包了饺子,要送给自己的恩人。

  这些年来,无论是考上大学却上不起学的学生,还是企业驻地的60岁以上孤寡老人,无论是渴望父爱母爱的孤儿,还是需要关怀的大病特困残疾人,振东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用李安平自己的话来说,从他办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就播下了“与民同富、与家同兴、与国同强”的种子。

  2007年,民营企业振东集团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事业,专设了政府机构才有的扶贫办公室,李安平要把些需关怀的人统统“包”下来,“管”起来。

  如今,慈善公益已经成了振东集团一项主要事业,每年的“扶贫济困日”“冬助日”“敬老日”等专业扶贫都在固定日期举行,帮扶的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

  扶贫对振东集团来说,是一种植根于企业的精神。振东集团牵手平顺脱贫攻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做好事不容易

  从石油老大投身到中医药行业,李安平是一名“新兵”,但从2003年组办中药材公司的第一天,他就立志要把中药材公司当做扶贫项目去做。

  为了做好中药材产业扶贫,种出优质的中药材,在李安平的带领下,振东中药材公司技术人员把太行山区各地适宜种植的药材研究了个遍。技术人员丰富的经验,让周边百姓迅速了解并认可中药材种植,再通过科学种植、精耕细作,振东集团已经在一些县发展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中药材产业。

  2004年,李安平注意到了平顺大山里的百姓。那时的平顺有241个贫困村、17647户贫困户、50778名贫困人口,属于重度贫困地区。他下决心,要把平顺的百姓带出贫困的泥潭。在他看来,扶贫要靠产业,老百姓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这样的观点,与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广东考察时的讲话不谋而合。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可是,与以往的成功经验相比,平顺县大规模脱贫攻坚并非易事,振东集团很快就在平顺县遭遇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路上的“滑铁卢”。

  项目伊始,振东希望通过土地流转的合作模式进行标准化中药材基地建设,可很多农民不认可,导致土地流转困难,流转价格抬高。而流转后的土地,解放了大量年轻劳动力,留下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从事种植工作,导致中药材种植、管理质量下降,很多农户按照以前种植粮食作物的经验进行管理,药材种植效果又参差不齐。16年的帮扶期间,振东集团前前后后亏损了很多钱。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发生,也有很多致力于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企业“伤痕累累”后“知难而退”。但董事会上,面对是否从平顺县撤出中药材扶贫项目的激烈讨论,沉思后的李安平说:“我放不下他们,这是我们的责任。”

光景年年新

  李安平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如今,平顺县的车厢沟被誉为“中药材一条沟”。沟里八个村3万亩土地被流转,种植了赤芍、板蓝根以及稀有中药材西洋参等十多种中药材。

  路家口村原有270户,年轻人出去打工,老弱妇幼留守在家,曾有80%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振东集团来了后,大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走进黄芩种子地里,60多岁的路家口农民王爱玲正在精心培育种子苗,她小心翼翼地绕过开了紫花的黄芩种子苗,用锄头轻轻将旁边的野草锄去。

  这两年,她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劳作、自主种植、基地采摘能收四份钱。王爱玲说,“家里的两亩地流转给了振东集团,每亩地年750元,共计1500元;从春耕、锄草再到秋收,一年的四五个月中,她都在振东药田里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另外两亩地她种了柴胡,每亩年收入4000-5000元;振东集团还在两边的大山上培植野生连翘,只要摘了就能以市价或保护价收购,现金结账,一公斤15元。”

  路家口村民白双平家共有3亩地,以前只种玉米,当时每斤在0.7元左右,亩产1000斤,按三年计算,收入在6000~7000元。2016年,白双平家开始玉米套种柴胡(柴胡的生长周期为三年,第一年与玉米进行套种,第二年收获柴胡种子,第三年收获柴胡),按照玉米、种子、柴胡分别计算,3年可收入2万多元。

  平顺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19年,平顺县中药材面积已经达到62.76万亩,振东集团直接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

  回望平顺县的发展,李安平说道:“我当时就是不服气。”面对贫困的平顺县,他“不服气”怎么不能把他们带往致富路。

  在振东集团的扶贫办公室里,有一张铺满整墙的精准扶贫作战图,平顺县的各个乡镇、村都详细标出,地图上插满了红旗。振东集团实行高管包片、中管包村、员工包户,他们要“一竿子插到底”,对于家中只有孤寡老人的情况,他们就扛着锄头到田间地头,帮着老百姓一起种药材。

  连年来,平顺县的青羊镇、东寺头乡、中五井乡等12个乡镇,处处都是振东人扶贫的身影。他们要把深陷贫困“沼泽地”的平顺百姓,带出泥潭,走向致富路。

多管齐下出成效

  中药材产业扶贫不能一味蛮干,只有智慧帮扶、多管齐下才能出成效。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考察平顺后,都对振东集团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做法表示肯定。李安平知道,这其中包含着太多人的努力。

  平顺县有着300米至1800米海拔落差的天然地理优势,正是种植中药材的“圣地”。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平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忠虎也表示:“平顺县的特、优产业正是中药材产业。平顺县是党参、连翘等道地中药材品种的产地,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可谓得天独厚”。

  因此,振东集团牵手平顺县,在双方的磨合探索下,多管齐下,很快就度过“深水期”,迎来合作的“蜜月期”。

  为了保证中药材质量,振东集团在平顺发展起了“智慧农业”,他们一手抓科技种植,根据农民种植意向,向药农传授种植栽培、移植、田间管理、标准施肥等中药材种植技术;一手抓科技研发,成立药材产业联盟协会,建立药材多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品种选育,制定药材标准,增产增收。振东中药材研发人员研制的抗旱保水剂可使药材有效增产34%;年初倒春寒,他们利用科技手段使连翘花晚开了两个月,改变了中药材种植靠天吃饭的状况,确保了产量和质量。

  为避免出现卖不出去的中药材浪费情况,振东集团在平顺县建成恒温库、冷藏库、阴凉库、成品库全产业链仓储体系,实现了中药材收购、初加工及储存等流程,覆盖育苗、种植、采收、储藏各环节的可追溯系统,既保障中药材质量,提高市场收益,也让种植中药材的百姓从心里感到踏实、放心,干起活来更有信心。

  为了让农民遵守信誉,集体收益,李安平带着振东集团员工不厌其烦地跟所负责区域的农民讲道理,有时道理讲不通,就联合村干部、县干部、乡干部开“三干会”,帮大家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致富”。

  振东集团的努力得到山西省政府的认可与支持。5月20日,由山西省财政厅牵头组织的“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视点项目”落在平顺。依靠政府推出的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财政金融政策,振东集团实现了融资补贴,化解了联农带农风险,也增添了持续帮扶的动力与活力。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的一个重要抓手。”长治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指出,虽然平顺县在今年2月底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但如果没有产业支撑,百姓很容易返贫。因此,振东集团扎根在平顺县的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对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百姓走上真正的致富路有重要意义。

  对振东来说,平顺县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大山深处,药材飘香。平顺县将在振东集团带来的产业扶贫“东风”中,继续阔步走向新的未来。

(djt)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